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擬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等9個地方設立外商獨資醫院。外資醫院與國內公立醫院有什么區別,就醫體驗怎么樣? 記者在上海的一家外商投資的婦兒醫院看到,前來就診的患者會有醫院的工作人員全程陪同就診,醫生會與每一位患者進行不低于半小時的看診和溝通。由于這里采取的是主診醫生負責制,患者還可以通過添加主診醫生的微信進行溝通。 患兒家屬 葛女士:跟普通兒童醫院的不同在于,它都是醫生預約制,小朋友不舒服之后,打電話預約一個醫生,到了就可以直接就診。 在費用方面,以這家外資醫院的兒科門診呼吸類疾病來說,患者初診費用為800元,復診為500元,如果購買了商業保險會有不同程度的報銷,價格相對于公立醫院的三四百元的特需門診號略高一些。 這家外資醫療機構在上海下設一家婦兒醫院、三家綜合門診部和一家月子中心,醫護人員400多位,其中外籍及有海外行醫經驗的醫生占比約10%。 北京某外資醫療機構負責人 張敬:大致上分為兩類主要人群,一類是有商業保險直付的人群,一類是自費的客戶。 專家:外商獨資醫院進入 釋放積極信號 帶來“鯰魚”效應 其實早在十年前,我國就開始嘗試設立外資醫院。2014年,《關于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發布,允許境外投資者在北京、天津、上海等7省市建立醫院。2023年11月,政策再次放寬。國務院批準方案,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外籍及港澳臺醫生在北京開設診所。這一次政策與以前相比,有什么明顯的變化?又會給市場帶來哪些變化? 首先,開放范圍更廣。不僅是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還包含天津、南京、蘇州、福州和海南全島等更多地區,讓更多地方受益于外資醫療資源的引入;其次,政策更加明確具體,不僅明確了試點地區,還對允許外商投資的領域進行了細分,更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 王虎峰:對于患者來說,豐富了其就醫選擇。不同性質的醫療機構往往在服務重點、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上有所差異,患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醫療服務,有助于滿足多元化的醫療需求。 外商獨資醫院進入,國內醫療市場的競爭將更為激烈,所帶來的“鯰魚”效應或將逐步凸顯。 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 王虎峰:對政策制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從現在開始,管理部門在制定政策時,要立足于促進包括外商獨資醫療機構在內的,整個醫療行業的服務質量提升和健康有序發展。 |
網站地圖投稿手機版 京ICP備2021022687號 Powered by © 2001-2022 圓夢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