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桃久久久久久久,区一区二视频,中文字幕巨乱亚洲,美女av一区

圓夢信息網-了解生命從此開始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吃蕎麥有哪些好處 吃蕎麥有哪些禁忌

2022-3-22 19:25| 發布者: admin| 查看: 1249| 評論: 0

摘要: 吃蕎麥有哪些好處: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適宜冠心病、糖尿病人。吃蕎麥有哪些禁忌:脾胃虛寒者不宜食。體質易過敏者當慎重或不食。

吃蕎麥有哪些好處 吃蕎麥有哪些禁忌

吃蕎麥有哪些好處
適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適宜冠心病、糖尿病人。
吃蕎麥有哪些禁忌
禁忌人群:脾胃虛寒者不宜食。體質易過敏者當慎重或不食。
蕎麥蓼科蕎麥屬植物。
蕎麥起源于中國,屬于一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分枝,具縱棱,無毛或于一側沿縱棱具乳頭狀突起,葉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頂端漸尖,基部心形,兩面沿葉脈具乳頭狀突起。其喜涼爽濕潤的氣候,不耐高溫、干旱、大風,畏霜凍,喜日照,需水較多。
1形態特征

為直根系,有一條較粗大、垂直向下生長的主根,其上長有側根和毛根。在莖的基部或者匍匐于地面的莖上也可產生不定根。根一般入土深度為30-50cm。


大部分種類的莖直立,有些多年生野生種的基部分枝呈匍匐狀。莖光滑,無毛或具細絨毛,圓形,稍有棱角,幼嫩時實心,成熟時呈空腔。莖粗一般0.4~0.6cm,莖高60~150cm,最高可達300cm。有膨大的節,節數因種或品種而不同,為10~30個不等。莖色有綠色、紫紅色或紅色。莖可形成分枝,因種、品種、生長環境、營養狀況而數量不等,通常為2~10個。多年生種有肥大的球塊狀或根莖狀的莖。


葉包括葉片和葉柄。葉片呈圓腎形,基部微凹,具掌狀網脈;葉柄細長。真葉分葉片、葉柄和托葉鞘三個部分。單葉,互生,三角形、卵狀三角形、戟形或線形,稍有角裂,全緣,掌狀網脈。葉片大小在不同類型中差異較大,一年生種一般長6~10cm,寬3.5~6cm,中下部葉柄較長,上部葉葉柄漸短,至頂部則幾乎無葉柄。托葉鞘膜質,鞘狀,包莖。

花序

為有限和無限的混生花序,頂生和腋生。簇狀的螺狀聚傘花序,呈總狀、圓錐狀或傘房狀,著生于花序軸或分枝的花序軸上。


多為兩性花。單被,花冠狀,常為5枚,只基部連合,綠色、黃綠色、白色、玫瑰色、紅色、紫紅色等。

蕎麥花(4張)雄蕊不外伸或稍外露,常為8枚,成兩輪:內輪3枚,外輪5枚。雌蕊1枚,三心皮聯合,子房上位,1室,具3個花柱,柱頭頭狀。蜜腺常為8個,發達或退化。有雌雄蕊等長花型,或長花柱短雄蕊和短花柱長雄蕊花型。

2主要品種
1.日本蕎麥

品種來源:1982年山西省種子公司從日本引進,1987年經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推廣品種。現已成為晉中蕎麥的主栽品種。

特征特性:株高70-100cm。根系發達,莖稈粗壯。生育期95天。每畝產量一般200公斤左右,高者可達300公斤左右。喜水耐肥,結籽率高,但籽粒成熟不一致,一般主枝籽粒有80%變為褐色時,就要及時收獲,將收獲的植株頭對頭架起后熟,以防落粒和籽粒色澤不一致而影響品質。

栽培要點:精細整地,施足底肥,適期播種,畝播量2.5公斤,播深3——5厘米,畝留苗5——6萬株,封壟前及時中耕除草,盛花期有養蜂條件的可放蜂授粉。當大田有三分之二籽粒呈本品種固有色澤時及時收獲。

適栽地區:該品種適應性很強,在我市各地都可推廣種植。

2.黑豐1號(苦蕎麥)

品種來源:山西省農科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于1990年從外引品種“榆6-21”中選擇變異單株系選育成。1999年經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推廣品種。

特征特性:株高110-140cm,莖粗8-12mm,株型緊湊挺拔,莖綠色,主莖節數26-28個,主莖一級分枝數4-6個。正常年份生育期80天左右。植株近有限型,頂花可正常成熟結實,籽粒成熟較一致,黑化率可達90%以上。單株生長勢強,莖粗、稈硬、抗風、抗倒伏。落粒輕,豐產穩產,單株生產量大于8g,千粒重大于2lg。

栽培要點:精細整地,施足底肥,6月中旬播種,畝播量1.5公斤,播深3——5厘米,畝留苗4.5——5萬株,封壟前及時中耕除草,盛花期有養蜂條件的可放蜂授粉。籽粒黑化率達到90%以上時及時收獲。

適栽地區:適于無霜期130天以上、海拔1000m以上地區春播。

3.榆蕎三號

品種來源:陜西省榆林農校于1994年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莖稈堅硬,節間距離短,株高90~110厘米,主莖與分支頂端花絮多而密集,花朵為白色,成熟后植株下部為紅色,中上部為黃綠色,籽粒為淡棕色,棱角明顯,呈三棱形,粒大飽滿,千粒重34克,全生育期為80天,中熟品種,株型緊湊,分枝習性弱,結實率高,抗倒性、抗落粒性強。

品質:蛋白質含量10.21%,脂肪含量1.95%,淀粉含量68.7%。

適宜種植地區及產量水平:一般產量水平為畝產80-150公斤,適宜甘肅中部等地區。

栽培技術要點:在甘肅適宜在6月15-6月25日,或7月10-15日播種。中上等地力畝播種量2.5公斤,中等以下地力畝播種量3公斤。秋季耕翻地可預防蕎麥勾翅蛾為害。

4.川蕎一號

品種來源:川蕎一號系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籽粒長錐形,黑色,千粒重20~21克,單株重1.8克,幼苗綠色,成熟變為紫紅色,株高為90厘米左右,株型緊湊,結籽集中尖部,花序柄較底,有效花序多,分枝部位底,皮殼率30%,抗旱性強,較抗倒伏,抗蕎麥褐斑病,該品種早熟,全生育期78天左右。

品質:川蕎一號蛋白質含量15.6%,脂肪含量9.9%,蘆丁2.04%,維生素E 含量0.53%,維生素C含量 4.53微克/100克,淀粉含量69.1%,出粉率63.7%左右。

產量表現: 川蕎1號種植在中上等肥力土壤,每畝可產125 ~ 170公斤,在肥力較好的土壤每畝160 ~ 190公斤,最高每畝可產200公斤以上。

適宜種植地區:春季一般適宜于海拔2000~2700米高原山區種植;夏季適宜在甘肅等中部海拔1900~2500米,降水量偏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區種植;秋季適宜在海1500米-1200米的低海拔地區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種春蕎在四月上中旬;夏蕎在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秋蕎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播種較為適宜。種植密度為每畝播種4-5公斤,留苗10-13萬株較為適宜。

施肥量為每畝施農家肥4000-5000公斤,磷肥30公斤作底肥,正常情況,施氮肥每畝5公斤,也可施氮、磷、鉀復合肥。田間管理要除草1次,注意防治二紋柱螢葉甲、蕎麥勾翅蛾,開花結實時排水防澇,同時在田間去雜去劣,當田間植株80%籽粒呈現本品種正常成熟色澤(黑色)時及時收獲。

5.九江苦蕎

品種來源:江西省1981選育出“九江苦蕎”。

品種特性:株高108.5厘米,株型緊湊,一級分枝5.2個,主莖莖數16.6個,幼莖綠色,葉基部有明顯的花青素斑點,花小、黃綠色、無香味、自花授粉,籽粒褐色,果皮粗糙,棱呈波狀,中央有深色凹陷,株粒重4.26克,千粒重20.15克。出苗至成熟80天,抗倒伏,抗旱耐瘠,落粒輕,適宜性強。

品質: 蛋白質含量10.5%,粗淀粉含量69.83%,賴氨酸含量0.696%。

產量表現:1984-1986年,參加全國蕎麥良種區試,三年平均產量1421.55公斤/公頃,居苦蕎中第一位,試點最高產量3907.51公斤/公頃, 1987-1989年第二輪全國苦蕎麥良種區試,三年平均產量達2175公斤/公頃。

適宜種植地區:甘肅東南部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區。

栽培技術要點:秋播8月20日前為宜。播種量52.5公斤/公頃,基本苗107萬株/公頃。 防旱防漬,籽粒成熟70%時及時收獲,施好氮、磷、鉀肥。

6.甜蕎麥92-1

品種來源:蕎麥92-1是定西地區旱農中心蕎麥育種組引進。

特征特性:株高65~80厘米,葉片綠色,桃形,白花,有限花序,一級分枝4.4~8.4個,二級分枝2.4個,株型松散,高產抗旱、抗腐、單株粒重2.86克,千粒重30~40克,籽粒黑褐色,三棱形,皮殼率為20%左右,生育期70~75天。

產量:蕎麥92-1產量一般為2250公斤/公頃。

適宜種植地區:定西、隴西、會寧、通渭、榆中等地種植,也可在我省除個別高寒陰濕外的其它蕎麥生產區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甘肅播期為中部干旱地區6月28日~7月5日。播種量為45-60公斤/公頃,保苗120-135萬株/公頃。施農家肥4.5萬公斤/公頃,純氮45公斤/公頃,五氧化二磷37.5公斤/公頃。 豌豆、扁豆茬最好,馬鈴薯茬也可以,忌重施肥;播深度為3~5厘米,除草1~2次,誘殺害鼠。到80%籽粒出現固有色澤時及時收獲。

7.甘蕎2號

品種來源:平涼地區農科所育成 。

特征特性:甘蕎2號(8612),株高75-86厘米,為中稈品種,葉淡綠色,葉相桃型,白花,株型緊湊,有限花序,一級分支5個,二級分支6個,適宜密植,抗倒伏,株粒重1.71克,千粒重31.4克,子粒褐色,三棱形,其性狀穩定,豐產、穩產、抗旱、耐瘠,適宜范圍廣,綜合性狀良,生育期為71-90天。

品質:籽粒含粗蛋白12.84%,粗脂肪2.76%,淀粉49.16%,賴氨酸0.52%。

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在中國北方夏播蕎麥區(除內蒙古外)種植。

產量:平均畝產110.5公斤,比當地試點主栽品種增產54.1%,1991~1992年參加全國第三掄蕎麥區試平均畝產168.8公斤,居第二位,且與第一位品種(牡丹蕎)差異不顯著。1992年示范14100畝平均產量129公斤,比當地平均產量增產32%,在靜寧縣仁大鄉陳坪村平均畝產187公斤,創當地蕎麥畝產最高記錄。

栽培技術要點:在甘肅平涼地區春播5月上旬,夏播7月上中旬。播種時畝施純氮7.83公斤,五氧化二磷5.24公斤,氨磷比為1:0.7。以麥茬復種為好,鋤草,防蟲害,及時收獲。

8.庫倫大三棱蕎麥

品種來源: 庫倫蕎麥大三棱是內蒙古庫倫旗培育而成的品種。

吃蕎麥有哪些好處 吃蕎麥有哪些禁忌

特征特性:庫倫蕎麥大三棱的皮黑灰色,粒大,三棱形,千粒重為32克,植株高一般為90-100厘米,抗逆性強,適應種植在沙壤土地上,主莖粗,分枝少,適合密植,無倒伏。一般每株3~4個分枝,分枝較高,一般距地面25厘米左右,便于收割。穗狀花序,花白色,每株接穗30穗左右,每穗結5-10粒,頂穗結粒60~70粒左右。

品質:出米率達55% ~ 60%,面筋含量高,富含蛋白質、脂肪和具有保健功能的多種礦質元素及維生素B1、B2等。含蛋白質10.3% ~ 11.9%,淀粉63.3 % ~ 75%,粗纖維10.3% ~13.8%,VB1、VB2、VE的含量高于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蛋白質中含有18種氨基酸對許多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如糖尿病、高血壓。

適宜種植地區及產量水平:適應在沙壤地種植,如我省張掖、武威、平涼等。

庫倫蕎麥大三棱平均產量可達150公斤以上,最高畝產240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 庫倫蕎麥大三棱生育期短,為60天,6月下旬至七月上旬均可播種,早種早收。條播壟距40厘米,畝播量4公斤,畝保苗11萬株。進入開花期,要進行鏟地鋤草,結和翻地每畝追硝胺10公斤或尿素7.5公斤。在蕎麥長出2-3片真葉時要防治蚜蟲,用氧化樂果1500倍液進行防治。當子粒由白色變成茶色、85%以上的子粒變成黑色后及時收割。

9.高黃酮蕎麥新品種西農9920

西農9920屬苦蕎(韃靼蕎麥),株型緊湊,單株粒重3.6克,千粒重17.9克。籽粒粗蛋白含量13.1%,淀粉含量73.43%,粗脂肪含量3.25%,蘆丁含量1.3341%,生育期88天左右,抗倒伏,抗旱耐瘠薄,落粒輕,適應性強。2000至2002年參加第六輪區試,分別居第一、二位,3年平均產量達1578.5kg/hm2。2003年分別在陜西、河北、甘肅、貴州進行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2220kg/hm2,較對照增產26%。

營養對比與用途

蕎麥與其他谷類營養成分之比較(%)

吃蕎麥有哪些好處 吃蕎麥有哪些禁忌


3繁殖栽培
栽培歷史

蕎麥起源于中國。栽培歷史悠久。栽培蕎麥有4個種,甜蕎F.esculentum Moench、苦F.tataricum(L.)Gaertn、翅蕎F.emarginatum Mtissner和米蕎Fagopyrum spp。甜蕎和苦蕎是兩種主要的栽培種。已收集到地方品種3000余個,其中甜蕎、苦蕎各占一半。

蕎麥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和救荒作物之一。已知最早的蕎麥實物出土于陜西咸陽楊家灣四號漢墓中,距今己有2000多年。另外陜西咸陽馬泉和甘肅武威磨嘴子也分別出土過前漢和后漢時的實物。

但是唐以前,蕎麥的種植似乎并不普遍,《齊民要術·雜說》中雖然關于蕎麥的記載,但一般認為,“雜說”并非賈思勰所作,而可能出自唐人之手。有說《齊民要術·大小麥第十》附出的“瞿麥”即蕎麥,但僅是一家之說。農書中關于蕎麥最為確切的記載則首見于《四時纂要》和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同時,蕎麥在有關的詩文也累累提及。因此,一般認為蕎麥是在唐代開始普及的。

唐代隨著蕎麥種植的普及,蕎麥栽培技術也得到了總結。《雜說》的篇幅不長,可唯獨對于蕎麥的記載卻很詳細。《雜說》首次記述了蕎麥的耕作栽培技術,并特別強調適期收獲。“凡蕎麥。五月耕。經三十五日。草爛得轉并種,耕三遍。立秋前后皆十日內種之。假如耕地三遍,即三重著子。下兩重子黑,上頭一重子白,皆是白汁,滿似如濃,即須收刈之。但對梢相答鋪之。其白者日漸盡變為黑,如此乃為得所。若待上頭總黑,半已(以)下黑子盡落矣。”這表明當時人們對于蕎麥的成熟特性及其后熟作用,已有所認識。

《四時纂要·六月》有“種蕎麥”一條說:“立秋在六月,即秋前十日種,立秋在七月,即秋后十日種。定秋之遲疾,宜細詳之。”宋代有關蕎麥栽培技術的記載不多,但宋人對于蕎麥的生理生態方面,卻有不少的認識,北宋陳師道在《后山叢談》中提到了蕎麥與氣候和物候的關系,“中秋陰暗,天下如一。蕎麥得月而秀。中秋無月,則蕎麥不實”。朱弁在《曲洧舊聞》中對于形態和生態有詳細描述,其曰:“蕎麥,葉黃、花白、莖赤、子黑、根黃,亦具五方之色。然方結實時最畏霜。此時得雨,則于結實尤宜,且不成霜,農家呼為‘解霜雨’”。元代對于蕎麥栽培技術又有了新的認識。一是在播種量和播種方法方面提出“宜稠密撒種,則結實多,稀則結實少”。二是針對蕎麥的易落粒的特性,在收獲方法做了改進,采用了推鐮收割,王禎《農書》說:“恐其子粒焦落,乃用推鐮獲之。”《農器圖譜》中還詳細地介紹了推鐮的構造和功用,可以看出推鐮是最早的一種收割機,而蕎麥則是最早使用機械收割的作物。

蕎麥的栽培比較簡單。因為它的全生育期極短。可以在主作收獲后,補種一熟蕎麥,既增加復種指數,又便于與其他作物輪作換茬。這種情況在明清時期比較普遍。《天工開物》說“凡蕎麥南方必刈稻,北方必刈菽稷而后種”。《農圃便覽》也說收稷后“將地種養麥”。《馬首農言》亦說“蕎麥多在本 年麥田種之”。明代《養余月令》、清代《救荒簡易書》等都指出蕎麥可與苜蓿混種,至“刈蕎時,苜蓿生根,明年自生。”《農桑經》主張“田多者,年年與菜子夾種”。蕎麥作為一種傳統作物在全世界廣泛種植,但在糧食作物中的比重很小。

世界性蕎麥多指甜蕎,苦蕎在國外視為野生植物,也有作飼料用的,只有中國有栽培和食用習慣。全球蕎麥種植面積700~800萬公頃,總產量500~600萬噸,主要生產國有俄羅斯、中國、波蘭、法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俄羅斯為世界蕎麥生產大國,種植面積約300~400萬公頃,占全球總播種面積的近一半,平均每公頃產量約615kg,總產量約200余萬噸。中國的蕎麥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種植面積曾達到220萬公頃,總產量為90萬噸,平均每公頃產量為405kg,但由于受蕎麥自身生物學特性和農民長期栽培習俗的影響,中國蕎麥過去主要作為救災補種、高寒作物對待,耕作粗放,產量低,產銷脫節,商品率很低,加之農業生產的發展和高產作物的推廣,因而播種面積逐年減少。

生長條件
溫度

蕎麥是喜溫作物,生育期要求10℃以上的積溫1100~2100℃。蕎麥種子發芽的最適宜溫度為15~30℃。播種后4~5天就能整齊出苗。生育階段最適宜的溫度是18~22℃;在開花結實期間,涼爽的氣候和比較濕潤的空氣有利于產量的提高。當溫度低于13℃或高于25℃時,植株的生育受到明顯抑制。蕎麥耐寒力弱,怕霜凍,因此栽培蕎麥的關鍵措施之一,就是根據當地積溫情況掌握適宜的播種期,使蕎麥生育期處在溫暖的氣候條件下,開花結實處在涼爽的氣候環境中,保證在霜前成熟。

水分

蕎麥是喜濕作物,一生中約需要水760~840立方米,比其它作物費水;抗旱能力較弱。蕎麥的耗水量在各個生育階段也不同。種子發芽耗用水分約為種子重量的40~50%,水分不足會影響發芽和出苗;現蕾后植株體積增大,耗水劇增;從開始結實到成熟耗水約占蕎麥整個生育階段耗水量的89%。蕎麥的需水臨界期是在出苗后17~25天的花粉母細胞四分體形成期,如果在開花期間遇到干旱、高溫,則影響授粉,花蜜分泌量也少。當大氣濕度低于30~40%而有熱風時,會引起植株萎蔫,花和子房及形成的果實也會脫落。蕎麥在多霧,陰雨連綿的氣候條件下,授粉結實也會受到影響。

日照

蕎麥是短日照作物,甜蕎對日照反應敏感,苦蕎對日照要求不嚴,在長日照和短日照條件下都能生育并形成果實。從出苗到開花的生育前期,宜在長日照條件下生育;從開花到成熟的生育后期,宜在短日照條件下生育。長日照促進植株營養生長,短日照促進發育。同一品種春播開花遲,生育期長;夏秋播開花早,生育期短。不同品種對日照長度的反應是不同的,晚熟品種比早熟品種的反應敏感。蕎麥也是喜光作物,對光照強度的反應比其它禾谷類作物敏感。幼苗期光照不足,植株瘦弱;若開花、結實期光照不足,則引起花果脫落,結實率低,產量下降。

養分

蕎麥對養分的要求,一般以吸取磷、鉀較多。施用磷、鉀肥對提高蕎麥產量有顯著效果;氮肥過多,營養生長旺盛,“頭重腳輕”,后期容易引起倒伏。蕎麥對土壤的選擇不太嚴格,只要氣候適宜,任何土壤,包括不適于其它禾谷類作物生長的瘠薄、帶酸性或新墾地都可以種植,但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為最適合。酸性較重的和堿性較重的土壤改良后可以種植。

中國是蕎麥起源中心之一,栽培歷史悠久,種植經驗豐富,但因蕎麥在作物布局中的地位長期不受重視,八十年代以前,中國蕎麥科研尚屬空白,雖起步晚,但發展較快,尤以在栽培技術的研究方面,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技術系統體系,概括而言,要實現蕎麥高產,應做到六個改變:改賴茬賴地為好茬好地;改粗放耕作為精耕細作;改撒播為條播合理密植;改不施肥為科學施肥;改農家品種為優良品種;改只種不管為精細管理。

栽培技術
選種

選用良種是投資少、收效快,提高產量的首選措施,阿壩州蕎麥品種多,各有不同的適應性,因此要因地制宜。主栽品種選用經提純復壯的地方品種和育成的“川蕎1號”、“西蕎1號”、臨沂三益莊園的有機蕎麥等。在二半山區選用“大苦蕎”、“細圓粒蕎”、“川蕎1號”、西蕎1號”等抗逆性強,豐產性能好的中熟及中晚熟品種,能獲得較高的產量。在高二半山區選用“西蕎1號”、“豬屎蕎”等耐寒耐瘠的品種,能獲得較穩定的產量。在低二半山區,選用“川蕎1號”、“西蕎1號”、“大苦蕎”、“水蕎”等早中熟高產的品種。

選茬整地

①選茬

輪作制度是農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輪作,也稱換茬,是指同一地塊上于一定年限內按一定順序輪換種植不同種作物,以調節土壤肥力,防除病蟲草害,實現作物高產穩產,“倒茬如上糞”說明了輪作的意義。連作導致作物產量和品質下降,更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蕎麥對茬口選擇不嚴格,無論在什么茬口上都可以生長,但忌連作。為了獲得蕎麥高產,在輪作中最好選擇好茬口,比較好的茬口是豆類、馬鈴薯,這些都是養地作物;其次是玉米、小麥、菜地茬口,這些都是用地作物,也是蕎麥的主要茬口。

②整地

蕎麥對土壤的適應性比較強,只要氣候適宜,任何土壤,包括不適合于其它禾谷類作物生長的瘠薄地、新墾地均可種植,但有機質豐富,結構良好,養分充足,保水力強,通氣性好的土壤能生產出優質高產的蕎麥。

蕎麥根系發育弱,子葉大,頂土能力差,不易出土全苗,要求精細整地。整地質量差,易造成缺苗斷壟、影響產量。抓好耕作整地這一環節是保證蕎麥全苗的主要措施。前作收獲后,應及時淺耕滅茬,然后深耕。如果時間允許,深耕最好在地中的雜草出土后進行。

蕎麥根系發育要求土壤有良好的結構、一定的空隙度,以利于水分、養分和空氣的貯存及微生物的繁殖。重粘土或粘土,結構緊密,通氣性差,排水不良,遇雨或灌溉時土壤微粒急劇膨脹,水分不能下滲,氣體不能交換,一旦水分蒸發,土壤又迅速干涸,易板結形成堅硬的表層,不利于蕎麥出苗和根系發育;沙質土壤結構松散,保肥保水能力差,養分含量低,也不利于蕎麥生育;壤土有較強的保水保肥能力,排水良好,含磷、鉀較高,適宜蕎麥的生長,增產潛力較大。蕎麥對酸性土壤有較強的忍耐力,堿性較強的土壤,蕎麥生長受到抑制,經改良后方可種植。

蕎麥喜濕潤,但忌過濕與積水,在多雨季節及地勢低洼易積水之地,尤其是稻田種植蕎麥,更應作畦開溝排水。

深耕是中國各地蕎麥豐產栽培的一條重要經驗和措施。深耕能熟化土壤,加厚熟土層,同時改善土壤中的水、肥、氣、熱狀況,提高土壤肥力,既有利于蓄水保墑和防止土壤水分蒸發,又有利于蕎麥發芽、出苗和生長發育,同時可減輕病蟲草對蕎麥的危害。深耕改土效果明顯,但深度要適宜。各地研究結果表明,蕎麥地深耕一般以20~25cm為宜。深耕又分春深耕、伏深耕和秋冬深耕,以伏深耕效果最好。伏深耕曬垡時間長,接納雨水多,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分解積累和地力的恢復。蕎麥伏耕地較少。一般以春、秋深耕為主。在進行春、秋深耕時,力爭早耕。深耕時間越早,接納雨水就越多,土壤含水量就相應越高,而且熟化時間長,土壤養分的含量相應也高。

施肥

蕎麥是一種需肥較多的作物。要獲得高產,必須供給充足的肥料。根據研究,每生產100kg蕎麥籽粒,需要從土壤中吸收純氮4.01~4.06kg,磷1.66~2.22kg,鉀5.21~8.18kg,吸收比例為1∶0.41~0.45∶1.3~2.02。蕎麥吸收氮、磷、鉀的比例和數量與土壤質地、栽培條件、氣候特點及收獲時間有關,但對于干旱瘠薄地和高寒山地,增施肥料,特別是增施氮、磷肥是蕎麥豐產的基礎。

施肥應以“基肥為主、種肥為輔、追肥為補”,“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施用量應根據地力基礎、產量指標、肥料質量、種植密度、品種和當地氣候特點科學掌握。

①基肥: 蕎麥播種之前,結合耕作整地施入土壤深層的肥料,也稱底肥。充足的優質基肥,是蕎麥高產的基礎。基肥一般以有機肥為主,也可配合施用無機肥。基肥是蕎麥的主要肥料,一般應占總施肥量的50~60%。蕎麥生產常用的有機肥有糞肥、廄肥和土雜肥。糞肥以人糞尿為主,是一種養分比較完全的有機肥,糞肥是基肥的主要來源,易分解,肥效快,當年增產效果比廄肥、土雜肥好。蕎麥田基肥施用有秋施、早春施和播前施。秋施在前作收獲后,結合秋深耕施基肥,它可以促進肥料熟化分解,能蓄水,培肥,高產,效果最好。蕎麥多種植在邊遠的高寒山區和旱薄地上,或作為填閑作物種植,農家有機肥一般滿足不了蕎麥基肥的需要,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表明,若結合一些無機肥作基肥,對提高蕎麥產量大有好處。用作基肥的無機肥有過磷酸鈣、鈣鎂磷肥、磷酸二銨、硝酸銨、尿素和磷酸氫鈣。過磷酸鈣、鈣鎂磷肥作基肥最好與有機肥混合漚制后施用。磷酸二銨、硝酸銨、尿素和磷酸氫鈣作基肥可結合秋深耕或早春耕作時施,也可在播前深施,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②種肥:在播種時將肥料施于種子周圍的一項措施,采用播前以肥拌籽、播種時溜肥或結合“種子包衣”等。種肥能彌補基肥的不足,以滿足蕎麥生育初期對養分的需要,并能促進根系發育。傳統的種肥是糞肥,這是適應肥料不足而采用的一種集中施肥法。隨著蕎麥科研的發展,用無機肥料作種肥成為蕎麥高產的主要技術措施。常用作種肥的無機肥料有過磷酸鈣、鈣鎂磷肥、磷酸二銨、硝酸銨和尿素等。栽培蕎麥以每畝施30公斤磷肥作種肥定為蕎麥高產的主要技術指標。過磷酸鈣、鈣鎂磷肥或磷酸二銨作種肥,一般可與蕎麥種子攪拌混合使用,硝酸銨和尿素作種肥一般不能與種子直接接觸,否則易“燒苗”,故用這些化肥做種肥時,要遠離種子。

③追肥: 蕎麥生育階段不同,對營養元素的吸收積累也不同。現蕾開花后,需要大量的營養元素,此時補充一定數量的營養元素,對蕎麥莖葉的生長,花蕾的分化發育,籽粒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追肥還應視地力和苗情而看:地力差,基肥和種肥不足的,出苗后20~25天,封壟前必須補進追肥;苗情長勢健壯的可不追或少追;弱苗應早追苗肥。追肥一般宜用尿素等速效氮肥,用量不宜過多,每畝以5~8公斤為宜。無灌溉條件的地方追肥要選擇在陰雨天氣進行。此外,在有條件的地方,用硼、錳、鋅、鉬、銅等微量元素肥料作根外追肥,也有增產效果。

合理密植

構成蕎麥產量的因素主要是每畝株數、每株粒數和千粒重,三者都和密度有關。合理密植就是充分有效地利用光、水、氣、熱和養分,協調群體與個體之間的矛盾,在群體最大限度發展的前提下,保證個體健壯地生長發育,使單位面積上的株粒數和粒重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獲得高產。由此可見,密度對株粒數和粒重影響較大,通過合理密植等栽培措施,協調各產量因素之間關系,對提高產量有顯著效果。

①播種量

蕎麥播種量是根據土壤肥力、品種、種子發芽率、播種方式和群體密度確定的。在一般情況下,甜蕎每畝播種量2.5~3公斤,苦蕎每公頃播種量1.5~2kg為宜。阿壩州播種量一般甜蕎每畝5kg,苦蕎每畝播種量4kg。

播種量與蕎麥產量直接相關。播種量大,出苗太密,個體發育不良,單株產量很低,單位面積產量不能提高。反之,播種量小,出苗太稀,個體發育良好,單株產量雖然很高,但單位面積上株數少,產量同樣不能提高。所以,根據地力、品種、播種期確立適宜的播種量,是確定蕎麥合理群體結構的基礎。

②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影響蕎麥分枝、株高、節數、花序數、小花數和粒數。肥沃地蕎麥產量主要靠分枝,瘠薄地主要靠主莖。一般參照中肥地密度指標,在肥地適當減低密度,瘦地適當加大密度。

③播種期

同一品種的生育日數因播種期而有很大的差異,其營養體和主要經濟性狀也隨著生育日數而變化,同一地區春蕎營養體較夏蕎大,春蕎留苗密度應小于夏蕎。

④品種

蕎麥品種不同,其生長特點、營養體的大小和分枝能力、結實率有很大差別。一般生育期長的晚熟品種營養體大、分枝能力強,留苗要稀;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種則營養體小,分枝能力弱,留苗要稠。

⑤播種方式

蕎麥播種方式不同,蕎麥的個體生長發育也不同。條播植株營養體較大,能充分利用土壤養分,田間通風透光好,留苗密度相對較稀。點播植株穴內密度大,植株發育不良,密度難于控制,相對留苗較多。撒播植株出苗不均勻,留苗密度大,靠植株自然消長調節群體,留苗密度要稠。

根據各地實驗研究結果:在中等肥力土壤,條播種植甜蕎適宜的留苗密度為每畝6萬株;苦蕎為每畝7.5萬株。國內外對蕎麥高產技術的研究,有認為依靠多分枝、多結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也有認為應控制分枝,提高主莖果枝結實率,使養分集中利用,限制蕎麥無限生長,提高單株粒重等不同技術觀點和試驗方法,研究試驗證明后者優于前者。

播種

蕎麥是帶子葉出土的,播種不宜太深,種深了難以出苗,播種淺了又易風干。因而,播種深度是全苗的關鍵措施。為了保證順利出苗,播種不宜過深,一般以3~4cm為宜,在沙質土和干旱區可以稍微深些,但不要超過6cm。掌握播種深度,一要依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充足時要淺點,土壤水分欠缺時要深點;二要依播種季節,春蕎宜深些,夏蕎稍淺些;三要依土質,砂質土和旱地可適當深一些,粘土地則要稍淺些;四依播種地區,在干旱風多地區,要重視播后覆土,還要視墑情適當鎮壓,在土質粘重遇雨后易板結地區,播后遇雨,可用耙破板結;五依品種類型,不同品種的頂土能力各異,各地實驗結果以4cm為宜,不得超過6cm。

1適時播種

適時播種是蕎麥獲得高產成敗的關鍵措施,播種早晚都會影響蕎麥的產量。中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各地自然條件、種植制度差異較大。從全國范圍看,中國蕎麥一年四季都有播種:春播、夏播、秋播和冬播,也稱春蕎、夏蕎、秋蕎、冬蕎。中國北方旱作區及一年一作的高寒山地多春播;黃河流域冬麥區多夏播;長江以南及沿海的華中、華南地區多秋播;亞熱帶地區多冬播;西南高原地區春播或秋播。各產區的具體適宜播期應根據品種的熟性(生育期)、當地的無霜期及>10℃的有效積溫數,使蕎麥的盛花期避開當地的高溫(>26℃)期,同時保證霜前成熟為基本原則。例如:內蒙古陰山以北丘陵地區,河北張家口壩上,是中國早熟春甜蕎地區,播種不宜太早,早播易受晚霜危害,晚播易受早霜危害,適宜播期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再如:甘肅隴東、陜西渭北及黃河沿岸地區和山西中南部的小麥及其他作物收獲較早,蕎麥種的也較早,一般在7月中旬播種。阿壩州低海拔地區在7月播種蕎麥,高半山地區可在4月中旬到6月底播種;云南、貴州的蕎麥主要在17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區種植,一般在8月上中旬播種;云南西南部平壩地區、廣西、廣東和海南一些地方是冬蕎,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播種。西南高寒山區,苦蕎的適宜播種期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

2種子處理

蕎麥高產不僅要有優良品種,而且要選用高質量成熟飽滿的新種子。播種前的種子處理,對于提高蕎麥種子質量、全苗、壯苗奠定豐產作用很大。蕎麥種子處理主要有曬種、選種、浸種和藥劑拌種幾種方法。

①曬種:能提高種子的發芽勢和發芽率,曬種可改善種皮的透氣性和透水性,促進種子成熟,提高酶的活力,增強種子的生活力和發芽力。曬種還借助陽光中的紫外線可殺死一部分附著于種子表面的病菌,減輕某些病害的發生。曬種以選擇播種前7~10天的晴朗天氣,將蕎麥種子薄薄地攤在向陽干燥的地上或席上,曬種時間應根據氣溫的高低而定,氣溫較高時曬一天即可。

②選種:目的是剔除空粒、破粒、草籽和雜質,選用大而飽滿整齊一致的種子,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大而飽滿的種子含養分多、生活力強,生根快,出苗快,幼苗健壯。蕎麥選種方法有風選、水選、篩選、機選和粒選等。利用種子清選機同時清選幾個品種時,一定要注意清理清選機,防止種子的機械混雜。

③溫湯浸種:有提高種子發芽力的作用,用35~40℃溫水浸10~15分鐘效果良好,能提早成熟。用其它微量元素溶液:鉬酸銨(0.005%)、高錳酸鉀(0.1%)、硼砂(0.03%)、硫酸鎂(0.05%)、溴化鉀(3%)浸種也可促進蕎麥幼苗的生長和產量的提高。

④藥劑拌種:是防止地下害蟲和蕎麥病害極其有效的措施。藥劑拌種是在曬種和選種之后,用種子量0.5~0.1%的五氯硝基苯粉拌種,防止疫病、凋萎病和灰腐病。也可用種子重量的0.3~0.5%的20%甲基異柳磷乳油或0.5%甲拌磷乳油拌種,將種子拌勻后堆放3~4小時再攤開晾干,防治螻蛄、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

3播種方法

中國蕎麥種植區域廣大,產地的地形、土質、種植制度和耕作栽培水平差異很大,故播種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有條播、點播和撒播。科學種植蕎麥應倡導條播。撒播因撒籽不勻,出苗不整齊,通風透光不良,田間管理不便,故而產量不高。點播太費工。條播播種質量高,有利于合理密植和群體與個體的協調發育,從而得以蕎麥產量的提高。據四川省昭覺農科所的田間試驗,苦蕎條播比撒播增產15%,點播比撒播增產13%;四川省涼山州農技站試驗,苦蕎采用條播和點播均比撒播產量高,其中條播比撒播增產20.34%,點播比撒播增產6.89%。

①條播:主要是畜力牽引的耬播和犁播。根據地力和品種的分枝習性分窄行條播和寬行條播,條播以167~200cm開廂,播幅13~17cm,空行17~20cm。條播的優點是深淺一致,落子均勻,出苗整齊,在春旱嚴重、墑情較差時,可探墑播種,適時播種,保證全苗。條播還便于中耕除草和追肥的田間管理。條播以南北壟為好。

②點播:采取鋤開穴、人工點籽,這種方式除人工點籽不易控制播種量外,每畝的穴數也不易掌握,營養面積利用不均勻,還比較費工。涼以167~200cm開廂,行距27~30cm,窩距17~20cm,每窩下種8~10粒種子,待出苗后留苗5~7株。

③開廂勻播:廂寬150~200cm,廂溝深20cm,寬33cm,播種均勻,每畝播飽滿種子3公斤。

④撒播:在一些地區小麥收獲后,先耕地隨后撒種子,再耙平。由于撒播無株行距之分,密度難以控制,田間群體結構不合理,密處成一堆,稀處不見苗。田間管理困難,一般產量較低。

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的任務是,針對蕎麥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采用科學的管理措施,保證蕎麥高產、穩產。

①苗期管理

蕎麥播種后要采取積極的保苗措施。播種時遇干旱要及時鎮壓,踏實土壤,減少空隙,使土壤耕作層上虛下實,以利于地下水上升和種子的發芽出苗。播后遇雨或土壤含水量高時,會造成地表板結,蕎麥子葉大,頂土能力差,地面板結將影響出苗,可用耙破除板結,疏松地表,以利出苗。破除地表板結要注意,在雨后地表稍干時淺耙,以不損傷幼苗為度。在低洼地蕎麥播種前后應做好田間的排水工作。水分過多對蕎麥生長不利,特別是苗期。

②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中耕有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蓄水保墑、提高地溫、促進幼苗生長的作用,也有清除雜草危害的效果。根據資料,中耕一次能提高土壤含水量0.12~0.38%,中耕兩次能提高土壤含水量1.23%,能明顯的促進蕎麥個體發育。中耕除草1~2次比不中耕的蕎麥單株分枝數增加0.49~1.06個,粒數增加16.81~26.08粒,粒重增加0.49~0.8%,增產38.46%。

所以中耕除草是農業生產上的一項“清潔”工程,它起到了節肥節水增光作用,從而獲得增產效果。中耕除草次數和時間根據地區、土壤、苗情及雜草多少而定。第一次中耕除草在幼苗高6~7cm時結合間苗疏苗進行。第二次中耕在蕎麥封壟前,結合追肥培土進行,中耕深度3~5cm。

③灌溉澆水

蕎麥是典型的旱作,但其生育過程抗旱能力較弱,需水較多,以開花灌漿期需水為最多。中國春蕎麥多種植在旱坡地,缺乏灌溉條件,蕎麥生長依賴于自然降水。夏蕎麥區有灌溉條件的地區,蕎麥開花灌漿期如遇干旱,應灌水滿足蕎麥的需水要求,以保證提高蕎麥的高產。

④花期管理

甜蕎是異花授粉作物,又為兩性花,結實率低,只有10-15%,是低產的主要因素。提高甜蕎結實率的方法是創造授粉條件。甜蕎是蟲媒花作物,蜜蜂、昆蟲能提高甜蕎授粉結實率。據內蒙古農業科學院對蜜蜂、昆蟲傳粉與蕎麥產量關系研究表明,在相同條件下昆蟲傳粉能使單株粒數增加37.84~81.98%,產量增加83.3~205.6%。故在蕎麥田養蜂、放蜂,既是提高蕎麥結實率、株粒數,粒重及產量的重要增產措施,又利于養蜂事業的發展,有條件的地方應大力提倡。蜜蜂輔助授粉在蕎麥盛花期進行,蕎麥開花前2~3天,每畝蕎麥田安放蜜蜂1—3箱。

在沒有放蜂條件的地方采用人工輔助授粉方法,也可提高蕎麥產量。人工輔助授粉以牽繩趕花或長棒趕花為好,輔助授粉要避免損壞花器,在露水大、雨天或清晨雄蕊未開放前或傍晚時,都不宜進行人工輔助授粉。苦蕎為自花授粉作物,花數可達1500~3000朵,結實率一般40~60%,在肥水條件好的地區,花期應采取限制其無限生長的措施,促進干物質積累,提高單株粒重,獲得優質高產。

4主要價值
營養功效
營養價值

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衛生研究所對中國主要糧食的營養成分分析,蕎麥面粉的蛋白質含量明顯高于大米、小米、小麥、高粱、玉米面粉及糌粑。蕎麥面粉含18種氨基酸,氨基酸的組分與豆類作物蛋白質氨基酸的組分相似。脂肪含量也高于大米、小麥面粉和糌粑。蕎麥脂肪含9種脂肪酸,其中油酸和亞油酸含量最多,占脂肪酸總量的75%,還含有棕櫚酸19%、亞麻酸4.8%等。此外,還含有檸檬酸、草酸和蘋果酸等有機酸。蕎麥還含有微量的鈣、磷、鐵、銅、鋅和微量元素硒、硼、碘、鎳、鈷等及多種維生素:Vb、Vb2、Vc、Ve、VPP、VP,其中VP(蘆丁)、葉綠素是其它谷類作物所不含有的。蕎麥籽粒的營養成分因品種和栽培條件不同而存在差異。這些物質在人體的生理代謝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食物的優質化和多樣化,蕎麥將作為健康食品受到人們的青睞。營養評價:根據營養專家黎黍勻分析,蕎麥預防疾病指數為109.75,能增強人體防病能力,利于疾病的快速康復;生命力指數為 9.08,有增強人體生命力作用,還可使抵抗疾病的能力獲得提升。(見《腸胃決定健康》一書)。

蕎麥的營養成分主要是豐富的蛋白質;B族維生素;蘆丁類強化血管物質;礦物營養素;豐富的植物纖維素等。研究顯示:經常食用蕎麥不易引起肥胖癥,因為蕎麥含有營養價值高、平衡性良好的植物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在體內不易轉化成脂肪,所以不易導致肥胖。另外蕎麥中所含的食物纖維是人們常吃主食品面和米的八倍之多,具有良好的預防便秘作用,經常食用對預防大腸癌和肥胖癥有益。

每100克含可食用部分 98克

營養成份表 
 吃蕎麥有哪些好處 吃蕎麥有哪些禁忌功效

蕎麥有防治高血壓、冠心病的作用。蕎麥粉中含大量的黃酮類化合物,尤其富含蘆丁,蘆丁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能維持毛細血管的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及脆性,促進細胞增生和防止血細胞的凝集,還有降血脂,擴張冠狀動脈,增強冠狀動脈血流量等作用。蕎麥粉中所含豐富的維生素有降低人體血脂和膽固醇的作用,是治療高血壓,心血管病的重要輔助藥物。而且,蕎麥粉中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如鎂、鐵、銅、鉀等這些對于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的因子。

蕎麥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長期以來,醫學界一直想尋求一種適合糖尿病人食療、而又沒有副作用的食品應用于臨床,后來,人們找到了蕎麥這一理想的降糖食品,經臨床觀察,發現糖尿病人食用蕎麥后,血糖、尿糖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很多輕度患者單純食用苦蕎麥即可控制病情。同時發現合高血脂癥者,食用苦蕎麥后,膽固醇、甘油三脂均明顯下降。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蕎麥之所以能降血糖,與蕎麥中所含的鉻元素有關,鉻可促進胰島素在人體內發揮作用。蕎麥的抗癌作用也為世界醫學界所關注。科學家認為,蕎麥中含有大量的鎂,鎂不但能抑制癌癥的發展,還可幫助血管舒張,維持心肌正常功能,加強腸道蠕動,增加膽汁,促進機體排除廢物。蕎麥中的大量纖維能刺激腸蠕動增加,加速糞便排泄,可以降低腸道內致癌物質的濃度,從而減少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發病率。

蕎麥含有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纖維素、鎂、鉀、鈣、鐵、鋅、銅、硒等。因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故有降血脂、保護視力、軟化血管、降低血糖的功效。同時,蕎麥可殺菌消炎,有“消炎糧食”的美稱。

1、蛋白質

苦蕎的蛋白質組分不同于其他谷類作物,其清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較高,約占蛋白質總量的46.93%,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較低,分別為3.29%和15.57%,僅為小麥的1/10和1/2。而殘渣蛋白為34.32%,為小麥面粉2.7%的12.7倍(表3)。苦蕎粉和小麥面粉這種蛋白質組分的差異,造成了面食品加工特性的差異。苦蕎粉的面筋含量很低,近似豆類蛋白,蛋白質總量低由于大米、小麥和玉米。

2、脂肪

苦蕎脂肪含量較高,為2.1%~2.8%,在常溫下呈固形物,黃綠色、無味,不同于一般禾谷類糧食。苦蕎脂肪的組分較好,含9種脂肪酸,其中最多為高度穩定、抗氧化的不飽和脂肪酸、油酸和亞油酸,占總脂肪酸的87%(表5)。

另外在苦蕎中還含有硬脂酸、肉豆蔻酸和未知酸。硬脂酸為2.51%,肉豆蔻酸為0.35%。苦蕎脂肪酸含量因產地而異。

3、淀粉和膳食纖維

苦蕎籽粒中淀粉的含量因地區和品種存有差異。蕎麥中的淀粉近似大米淀粉,但顆粒較大,與一般谷類淀粉比較,蕎麥淀粉食用后易于人體消化吸收。

苦蕎粉中含有膳食纖維3.4%~5.2%,其中可溶性膳食纖維約占膳食纖維總量的20%~30%,約0.68~1.56%,高于玉米粉膳食纖維8%,甜蕎粉膳食纖維60.39%,是小麥面粉膳食纖維1.7倍和大米膳食纖維的3.5倍,膳食纖維的日標準攝入量為20~25克。對以苦蕎為主食的四川涼山州彝族同胞調查顯示:食用苦蕎具有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及LDL膽固醇含量,推斷是來自苦蕎的膳食纖維的作用。當然,苦蕎膳食纖維還具有化合氨基肽的作用。

斯洛文尼亞克列夫特(I.Kreft)教授等的淀粉水熱處理試驗結果認為,蕎麥可用作糖尿病人的良好補充飲食,因為經水熱處理的蕎麥淀粉和小麥面包相比,可以獲得有利于葡萄糖的緩慢性釋放和相對高比例的耐消化淀粉。

4、維生素

苦蕎粉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PP、維生素P,其中B族維生素含量豐富。維生素B1 和維生素PP顯著高于大米,維生素B2亦高于小麥面粉、大米和玉米粉1~4倍,有促進生長、增進消化、預防炎癥的作用,蕎麥中還含有維生素B6,苦蕎的維生素B6約為0. 02毫克/克。

蕎麥含有其他谷類糧食所不具有的維生素P(蘆丁)及維生素C。蘆丁是生物類黃酮物質之一,是一種多元酚衍生物,屬蕓香糖苷,它和煙酸(維生素PP)都有降低血脂和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及血管脆弱性的作用。維生素P與維生素C并存,苦蕎粉中維生素P含量有的高達6%~7%,而甜蕎僅含有0.3%左右,其含量差數在20倍以上。苦蕎中維生素C含量為0.8~1.08毫克/克。而有促進細胞再生,防止衰老作用的維生素E,含量為1.347毫克/克。

5、礦質營養元素和微量元素

苦蕎麥粉中含有多種礦質營養元素,對人體功能和食品營養已引起關注。人們已知苦蕎是人體必需營養礦質元素鎂、鉀、鈣、鐵、鋅、銅、硒等的重要供源。鎂、鉀、鐵的高含量展示苦蕎粉的營養保健功能。

苦蕎中鎂為小麥面粉的4.4倍,大米的3.3倍。鎂元素參與人體細胞能量轉換,調節心肌活動并促進人體纖維蛋白溶解,抑制凝血酶生成,降低血清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臟病的作用。

苦蕎中鉀為小麥面粉2倍,大米的2.3倍,玉米粉的1.5倍。鉀元素是維持體內水分平衡、酸堿平衡和滲透壓的重要陽離子。

苦蕎中鐵元素十分充足,含量為其他大宗糧食的2~5倍,能充分保證人體制造血紅素對鐵元素的需要,防止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苦蕎中的鈣是天然鈣,含量高達0.724%,是大米的80倍,食品中添加苦蕎粉能增加含鈣量。

鋅與味覺障礙的關系令人注目。

苦蕎中還含有硒元素,有抗氧化和調節免疫功能,在人體內可與金屬相結合形成一種不穩定的“金屬硒蛋白”復合物,有助于排除體內的有毒物質。蕎麥被國家種質庫譽為寶貴的富硒資源,硒是聯合國衛生組織確定的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且是該組織是唯一認定的防癌抗癌元素。國內外醫學研究證實:人體缺硒會造成重要器官的機能失調,人體有40多種疾病與飲食缺硒有關。美國癌癥研究所醫學專家指出,適量的硒幾乎能防止一切癌變。美國倡導每人每日飲食硒的攝入量為200μg,中國因為有71%的地區處于低硒或缺硒狀況,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每人每日飲食硒的攝入量為50μg。北京、太原等大城市的調查結果多低于50μg。國外食品硒的來源多為將無機硒添加在飼料中轉化,在食物鏈上為二級吸收,蕎麥硒為天然有機硒,以綠色植物為載體,所以十分珍貴,開發前景廣闊。

6、其他

苦蕎中還含有較多的2,4-二羥基順式肉桂酸,含有抑制皮膚生成黑色素的物質,有預防老年斑和雀斑發生的作用。還含有阻礙白細胞增殖的蛋白質阻礙物質。

食療價值
苦蕎含有10—15%的蛋白質和蕓香素,且這些蛋白質粘性差,類似于豆類蛋白質,其質優于禾本科糧食。含19種氨基酸,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均齊且豐富,還含有對兒童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的組氨酸和精氨酸。含豐富的維生素B1、B2、B6、C、P和膽堿,還有豐富的無機元素磷、鎂、鐵、鉀、鈣、鈉。由于蕎麥的營養物質含量豐富,因此它對人體有極大的保健作用,對許多疾病有明顯的防治效果。莖葉入藥能益氣力,續精神,利耳目,降氣、寬腸、健胃、治噎食,癰腫、止血,蝕惡心,蕎麥粉作保健食品能防治糖尿病、高血脂、牙周炎牙齦出血和胃病。

【別名】花麥、三角麥

【來源】蓼科蕎麥屬植物蕎麥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F. sagittatum Gilib; Polygonum fagopyrum L.],以種子、莖、葉入藥。秋季采收,曬干。

【性味歸經】甘、平,寒。

【功能主治】

莖葉:降壓,止血。適用于高血壓,毛細血管脆弱性出血,防治中風,視網膜出血,肺出血。

種子:健胃,收斂。用于止虛汗。炒香研末,外用收斂止汗,消炎。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山西靈丘苦蕎健茶

蓼科草本植物蕎麥的種子。又稱烏麥、甜蕎、蕎子。中國各地均有分布。夏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去皮殼備用。

【性能】味甘,性涼。能健脾除濕,消積降氣。

【參考】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水楊胺等成分。

【用途】用于腸胃積滯,脹滿腹痛;濕熱腹瀉,痢疾;或婦女帶下病。

【用法】作面條或丸、散。

【注意】對少數人有時可引起皮膚瘙癢、頭暈等過敏反應。

【附方】

①蕎麥萊菔子散:蕎麥15g,隔山撬30g,萊菔子10g。共研為細末。每次服10g,溫開水送服。

隔山撬為健脾消食藥,萊菔子為消食降氣之品,與蕎麥同配伍,則健脾消食,降氣的作用大為增強。用于飲食積滯,脾胃運化無力,腹脹腹痛。

②蕎麥濟生丹:蕎麥適量,炒至微焦,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次6g,溫開水送服,或以薺菜煎湯送服。源于《本草鋼目》。本方取蕎麥健脾、除濕熱的作用。用于脾虛而濕熱下注,小便渾濁色白,或輕度的腹瀉,婦女白帶病。

源于《簡便單方》。本方取蕎麥降氣寬腸之功。用于夏季腸胃不和,腹痛腹瀉。

調脂減肥降糖

蕎麥為蓼科植物蕎麥的種子,是一種極具營養價值的谷類食物。它含有蛋白質、脂肪、淀粉、氨基酸、維生素B1、B2、P、蘆丁、總黃酮、鈣、磷、鐵、鎂、鉻等,營養成分十分豐富。

蕎麥性涼味甘,能健胃、消積、止汗。《食療本草》言其“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隨息居飲食譜》說它“開胃寬腸,益氣力,御寒風”;《中國藥植圖鑒》則說它“可收斂冷汗”。現代研究表明,蕎麥對心腦血管有保護作用。蕎麥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P,也叫檸檬素,此種物質可以增強血管壁的彈性、韌度和致密性,故具有保護血管的作用。蕎麥中又含有大量的黃酮類化合物,尤其富含蘆丁,這些物質能促進細胞增生,并可防止血細胞的凝集,還有調節血脂、擴張冠狀動脈并增加其血流量等作用。故常吃蕎麥對防治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及血脂異常癥等很有好處。

生產意義
農業地位

蕎麥生育期短,從種到收一般只有七十到九十天,早熟品種五十多天即可收獲。蕎麥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生長發育快,在作物布局中有特殊的地位:①在無霜期短、降水少而集中、水熱資源不能滿足大糧作物種植的廣大旱作農業區和高寒山區是蕎麥的生產區;②在無霜期較長、人均土地較少而耕作較為粗放的農業區,蕎麥作為復播填閑作物;③在遭受旱、澇等自然災害影響,秧苗枯死或主栽作物失收后,蕎麥是重要的備荒救災作物;④蕎麥壓青是改良輕沙土的措施之一,壓青可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養分;⑤蕎麥還可將土壤中不易溶解的磷轉化為可溶性磷,也可將難溶性鉀轉化為可溶性鉀,留存于土壤中,供后作吸收利用。

蕎麥播種3~5天就能出苗,并快速地生長發育,封攏后能抑制大多數雜草生長。種蕎麥省時省工,在農時安排上,蕎麥從耕翻、播種到管理,通常都在其它作物之后,可調節農時,全面安排農業生產,實現低投入高產出的經濟效益。隨著中國蕎麥科研和產業開發的發展,蕎麥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正在由“救災補種”作物轉變為農民脫貧致富的經濟小作物。

飼用價值

蕎麥籽粒、皮殼、秸稈和青貯都可喂養畜禽,而廣泛用作牲畜飼料的是碎粒、米糠和皮殼。蕎麥碎粒是珍貴飼料,富含脂肪、蛋白質、鐵、磷、鈣等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其營養價值為玉米的70%。有資料報導,用蕎麥粒喂家禽可提高產蛋率,也能加快雛雞的生長速度;喂奶牛可提高奶的品質;喂豬能增加固態脂肪,提高肉的品質。蕎麥比其它飼料作物生育期短,既可在無霜期短的地區直播,也可在無霜期長的地區復播,能在短時期內提供大量優質青飼料。

蜜源作物

蕎麥是中國三大蜜源作物之一,甜蕎花朵大、開花多、花期長,蜜腺發達、具有香味,泌蜜量大。大面積種植蕎麥可促進養蜂業和多種經營的發展,而且可以提高蕎麥的受精結實率。蕎麥田放蜂,產量可提高20~30%或更高。

食用價值

蕎麥食味清香,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以及日本、朝鮮、前蘇聯都是很受歡迎的食品。蕎麥食品是直接利用蕎米和蕎麥面粉加工的。蕎米常用來做蕎米飯、蕎米粥和蕎麥片。蕎麥粉與其它面粉一樣,可制成面條、烙餅、面包、糕點、蕎酥、涼粉、血粑和灌腸等民間風味食品。日本人很喜歡吃蕎麥面條,全國約有五千余家蕎面館。蕎麥還可釀酒,酒色清澈,久飲益于強身健體。蕎葉中的營養也十分豐富,國內外對蕎葉的開發和研究正在興起,有利用干葉制作蕎麥茶葉的,也有利用蕎麥苗作蔬菜的。

蕎麥降壓助睡眠

蕎麥含有強力抗氧化物,可以降血脂、增強血管彈性、防止血液凝結,是很好的護心食物。此外,其降血壓和助眠的效果也很好。蕎麥還是很好的大腸清道夫,纖維含量是一般白米的6倍,所以有“凈腸草”之稱。

降糖作用

首先是蕎麥淀粉中直鏈淀粉比例較高,可影響水分子進入,延遲糊化與消化速度,從而抑制了餐后血糖的升高速度。

中國著名營養專家、協和醫科大學杜教授指出,蕎麥在糧食作物中可說是“全能冠軍”。研究表明,蕎麥特別是苦蕎麥,含有其他糧食作物所缺乏的特種微量元素及藥用成分,對現代“文明病”及幾乎所有中老年心腦血管疾病均有預防和治療功能。

杜壽玢教授對苦蕎麥情有獨鐘,盡管甜蕎色澤白、口感好,但是從保健角度來看,苦蕎更勝一籌。此外,不少臨床研究結果也不斷證實,苦蕎具有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壓、降體重和抗氧化的功能。

其次,苦蕎脂肪含量明顯高于小麥,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占83.2%,油酸占47.1%,亞油酸占36.1%(亞油酸能降低血液膽固醇、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第三,黃酮類物質,包括槲皮素、蘆丁等(蘆丁具有降低血管通透性、加強脆弱的微細血管的功能,還能促進胰島素分泌;槲皮素是從多方面保護人體的抗氧化劑)。

第四,新近發現苦蕎中含有蕎麥糖醇,能調節胰島素活性,具有降糖作用。

出口創匯
蕎麥是中國傳統出口商品,中國的蕎麥在國際市場上以“粒大、皮薄、質優”享有盛譽,主要出口日本及歐洲有關國家。由于科學研究的進展,蕎麥的藥用價值得到新的認識,各省區已在逐漸由出口原糧變為深加工產品。蕎麥在國際市場上本來就價位較高,中國蕎麥出口量每年尚不足國際市場需求量的十分之一,所以蕎麥在外貿出口中屬緊俏物資。

副產品利用
蕎麥營養豐富,不僅能給人糧、給畜草、給禽料、給蜜源,還能防病治病強身健體,蕎麥皮歷來是做枕心的好材料,長期使用蕎麥皮枕頭有清熱明目作用。近代研究表明:蕎麥皮的灰分中碳酸鉀含量約占4.6%,苦蕎皮的蘆丁含量高達30%,蕎麥皮出口價格高于蕎麥,估計多用于醫藥及工業上的開發研究,所以蕎麥深加工的綜合利用工程大有可為。中國近蕎麥特別是苦蕎麥在食品、釀造、醫藥等領域的產業開發已居世界領先地位,產品出口比原糧出口增值數倍至數十倍。

蕎麥由于其獨特的營養價值被認為是世界性的新興作物。它是小宗作物,但卻能彌補大宗作物優勢的不足和不具有的成分:它能種植在大宗作物不能種植的生育期短、冷涼地域和瘠薄土壤,它不僅含有大宗作物含有的營養成分,而且還含有大宗作物不含的而且是人體所必須成分。蕎麥全身是寶,幼枝嫩葉、莖葉花果、根和秸稈、外殼米面無一廢物。從自然資源的利用到養地增產,從農業到養殖業,從食品工業到輕化工生產,從食品(食藥同源)到保健防病,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特別是在阿壩州日益興起的旅游事業中,都有不可低估的市場前景,在特色農業中,蕎麥更將顯示特有的經濟價值。因此,大力發展蕎麥生產,變蕎麥的資源優勢為商品優勢,實現增產增收,對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防御疾病、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高半山脫貧致富,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5植物文化
相關文化
相關食譜

麻醬蕎麥涼面

【材料】蕎麥面,青椒,紅椒,黃椒,香菇(可用木耳代替),綠豆芽,肉餡(可用肉絲代替,或者不放肉類),芝麻醬,鹽,白糖,香油,辣椒油,花椒油,蒜茸,海鮮醬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網站地圖投稿手機版 京ICP備2021022687號 Powered by © 2001-2022 圓夢信息網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县| 惠安县| 长岭县| 黔西县| 城固县| 宝兴县| 琼结县| 彰武县| 藁城市| 高要市| 万荣县| 崇州市| 武安市| 中山市| 马公市| 蒙城县| 云龙县| 陕西省| 通州区| 西丰县| 宜都市| 开江县| 金塔县| 鄂伦春自治旗| 阜康市| 台中县| 雅安市| 什邡市| 揭东县| 宿松县| 观塘区| 察雅县| 黑河市| 囊谦县| 偃师市| 镇巴县| 桐城市| 富川| 金湖县| 泸西县| 怀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