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粳稻有哪些好處 粳米,味甘,性平;歸脾、胃、肺經。 吃粳稻注意與禁忌人群 (1)不可與蒼耳、馬肉同食,同食會使人引發心腹痛,發痼疾。 (2)烹煮時不可加堿。經實驗,250克粳米加0.3克堿,維生素B就會損失90%左右。 (3)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用,也不宜長期煮粥食用,以免糊化淀粉轉化成糖,加速消化系統對糖的吸收。 (4)粳米加工不宜過于精細,防止皮層、糊粉層、胚乳層所含纖維素、維生素、無機鹽損失,從而降低營養價值。 (5)煮飯時不宜用生自來水,因生自來水中的氯能降損1/3左右的維生素B1。 (6)不宜長食焦米飯和鍋巴,因焦化后的飯和鍋巴含3.4苯并芘,為多環芳香烴物質,可致癌。 (7)粳米中的賴氨酸含量偏少,如不以其他食物補充,人體內蛋白質的作用就會降低,不僅影響兒童身高發育,甚至對成人新陳代謝也會有影響。 粳稻(Oryza sativa subsp. Keng),又稱和尚稻,是稻的一種,莖桿較矮,葉子較窄,深綠色,米粒短而粗,呈橢圓形或卵圓形,強度大,耐壓性能好,加工時不易產生碎米,出米率較高,米飯脹性較小。 粳稻主要分布于中國黃河流域、北部和東北部。 1物種起源 田螺山遺址稻作遺存研究成果:粳稻起源在中國。 2004開始發掘的余姚田螺山遺址,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合作進行的《余姚田螺山遺址的自然遺存綜合研究》研究課題,取得了重要學術成果。其中“從長江下游小穗軸基盤看稻的馴化進程和馴化速度”這一研究成果已在3月20日出版的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發布。 研究結論認為,田螺山先民已經利用濕地種水稻,并且隨著時間推移,栽培稻群體中的馴化稻的比例上升,原始野生習性減弱,稻谷產量增加。研究成果還認為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栽培稻并不是最原始的栽培稻,長江下游地區的栽培歷史還可以進一步上溯,早期栽培稻是采集經濟的補充;亞洲栽培稻有兩個起源中心,粳稻起源在中國,秈稻起源在印度,東南亞水稻是由長江流域傳播過去的。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2011年5月2日報道:一些基因組研究人員在一篇通過大規?;蛑販y序來追溯數千年進化史的研究論文中斷言,稻起源于中國??窃谧钚乱黄凇秶铱茖W院學報》月刊上的這一研究成果表明,栽培稻可能早在將近9000年前就已在中國長江流域出現。早先的研究認為,栽培稻可能有兩個源頭———中國和印度。 亞洲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它也是一種品種非常多的作物,在全世界有數以萬計的品種。稻的兩大亞種是粳稻和秈稻,包含了世界上大多數的品種。因為稻的品種是如此之多,以至其起源一直是科學辯論的話題。一種理論,即單一起源理論,認為粳稻和秈稻是經由同一源頭從野生稻栽培而來。另一種理論,即多起源理論,認為這兩種主要的亞種是在亞洲的不同地區分別栽培而來的。多起源理論近年來被廣泛接受,因為生物學家在粳稻與秈稻間觀察到了重大的基因差異,而且,中國和印度的數個研究稻品種之間進化關系的項目支持了這種觀點。 在刊登于《國家科學院學報》的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使用早先公布的一些數據集(其中一些曾被用于支持粳稻和秈稻起源不同這種論點)重新評估了栽培稻的進化史或者說是種系發生史。然而,在使用更為現代化的計算機算法后,研究人員斷言,這兩個亞種起源相同,因為它們之間的基因關系比它們與在印度或中國發現的任何野生稻品種之間的基因關系都更為密切。 該論文的作者還通過對采自眾多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種的某些特定染色體上的630個基因片段進行重測序,研究了栽培稻的種系發生史。使用新的模型設計技術,他們的研究成果表明,基因序列數據與單一起源理論更相符。這些研究人員還使用稻基因的“分子鐘”研究了稻的進化時間。他們確認,栽培稻起源于大約8200年前,而粳稻和秈稻的分化是在大約3900年前。他們指出,這些分子的鑒定年代與考古研究結果相一致。考古學家在過去1 0年中發現有證據表明,大約8000到9000年前,在長江流域人類開始栽培稻,而在印度的恒河流域,人們大約于4000年前開始栽培稻。 2種類介紹 粳稻根據其播種期、生長期和成熟期的不同,又可分為早粳稻、中粳稻和晚粳稻三類。一般早稻的生長期為90~120天,中稻為120~150天,晚稻為150~170天。它們的播種期和收獲季節,由于各個地區氣候條件的不同,也有很大的差異。 秈稻的性狀比較接近于其祖先野生稻,所以有學者認為秈稻為基本型,粳稻為變異型。秈稻適宜于在低緯度、 低海拔濕熱地區種植,谷粒易脫落,較耐濕、耐熱、耐強 光,但不耐寒;粳稻則較適于高緯度或低緯度的高海拔種植,谷粒不易脫落,較耐寒、耐弱光,但不耐高溫,所以長 江中下游雙季稻區的后季以及黃河以北一般采用粳稻品種。 在糧食業務上主要根據稻谷的性質和粒形鑒別,一般秈米粘性較差、粒型長而窄;粳稻米性粘、米粒短而圓。秈米與粳米蒸飯的粘度不同主要因為其淀粉組成不同,淀粉有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之分,支鏈淀粉富于粘性,蒸煮后能完 全糊化成粘稠的糊狀,而直鏈淀粉只能形成粘度較低的糊狀。 秈米含有較多的直鏈淀粉,所以粘性小于粳米,糯米幾乎含有100%的支鏈淀粉,粘度很大,尤以粳糯(大糯)為甚。 如果從糯、粘來區分,則我國90%的水稻面積是粘稻,糯稻只占全部水稻面積的10%左右。糯稻是由枯稻發生單基 因突變而來,并且僅在谷粒的質地、粘度上有所差異。 隨著作物遺傳育種工作的進展,目前人們已通過秈稻與粳稻雜交從而制造出了不少介于秈、粳之間的中間型品種, 所以僅用秈型和粳型劃分目前的水稻品種是有困難的。 3繁殖栽培 生產現狀 我國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為2860~3000萬 公頃,其中粳稻為730萬 公頃,約占總面積的25.5%。截止2007年1月,我國有24個省區種植粳稻,但種植面積分布極不平衡。以2005年為例,種植面積最大的江蘇省已達到189.6萬 公頃,最小的湖南省只有1066 公頃。超過10萬 公頃 的省區有10個,但超過20萬 公頃 的省區僅有7個,包括東北三省、江蘇、浙江、云南和安徽。7省區植面積總和為630萬 公頃 ,占全國粳稻總面積的86.3%:產量為4489.6萬 t,占全國粳稻總產量的86.5%。在這7個粳稻主產省區中,東北三省和江蘇的種植面積分別為314萬公頃 和189.6萬 公頃,分別占全國粳稻總面積的43.0%和25.9%。產量分別為2118.9萬 t 和1567.5萬 t,占全國粳稻總產量的40.1%和30.2%。東北三省和江蘇的粳稻種植面積合計為503.6萬公頃,約占全國粳稻總面積的69%;產量為3686.4萬 t,占全國粳稻總產量的71.1%。由于近年國內粳米市場東北大米的價格持續走高,稻農種稻積極性空前高漲,水稻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據初步統計,2006年東北稻區水稻種植面積已超過335萬公頃。 作為我國重要粳稻主產區,東北地區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其中粳稻種植面積占全國的46%、產量達到50%以上。2011年,我國東北三省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達到7408萬畝和3427萬噸,較去年分別增加11.47%和15.67%。 栽培技術 栽培管理 栽培上應圍繞“增加栽插密度,前期促早發;中期健株壯稈。促進大穗形成;后期養根保葉,提高結實率”的高產栽培策略進行合理調控。10優18分蘗力中等,強調秧田期培育多蘗壯秧,通過稀落谷,達到移栽時單株帶壯蘗3至4個。凈秧板落谷量,旱育秧不超過50千克/667平方米,濕潤育秧和水育秧不超過40千克/667平方米,秧齡不超過35天。 施肥管理 秧田底肥一般施磷酸二銨12.5千克/667平方米,尿素7.5千克/667平方米,硫酸鉀5.0千克/667平方米,硫酸鋅1.5千克/667平方米。注意防治病蟲草害。在壯秧的前提下,秧齡以30至35天為宜,移栽時淺插、勻栽。在中高肥力條件下,株行距13.3厘米×25厘米,每穴栽2至3株,栽足1.8至2.0萬穴/667平方米,基本苗8至10萬/667平方米左右。瘦田、遲栽田宜適當密植栽插密度可增至2.2萬穴/667平方米。10優18根深葉茂,吸收能力強,無效生長少,養分和光合產物浪費少,肥料利用率高。肥水運籌宜采取“前促、中控、后略補”原則,氮、磷、鉀肥配合使用,并注意施用鋅肥。 施肥量視稻田肥力和產量指標而定,700千克/667平方米以上的田塊要求每667平方米施氮15至20千克、五氧化二磷8至10千克、氧化鉀15至20千克。相當于667平方米用尿素35至45千克,含磷量16%的鈣鎂磷肥45至50千克或磷酸二銨15至20千克、硫酸鉀15至20千克。 施肥方式 在施肥方式上,底肥如以有機肥為主,用量不少于1800千克/667平方米;以化肥為主,化肥施用量占全生育期氮肥30%、磷肥100%、鉀肥70%;分蘗肥主要是氮肥,在移栽后7至10天,畝施氮肥占全生育期用量的50%;穗肥在分蘗夠苗、曬田復水后施用,畝施氮肥占全生育期用量的15%、鉀肥25%;粒肥在抽穗后施用,施用時要視苗、天氣酌情施用,群體葉色、葉色褪淡、天氣多晴好的施粒肥,反之不施。一般粒肥施氮、鉀肥占總量的5%,也可進行葉面噴施,用營養型的葉面肥在抽穗揚花期進行葉面噴霧。 灌溉管理 前期采用淺水灌溉(回青期),水稻插秧后,由于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較弱,遇到高溫、風大,葉片的蒸騰作用比較大。因此,插秧后應保持3至5厘米的水層。水稻返青后,采取間歇灌溉,即一次灌淺水,待自然落干,等到腳窩有水、田面無水時再灌一次水,如此循環。水稻分蘗夠苗后,擱田控制無效分蘗的生長,增加土壤的通透性,達到長根壯稈、抗倒伏等作用。擱田的操作:對禾苗長勢過旺、較早出現郁閉、葉下披、排水不良的低洼田塊,要排水重擱,擱田程度為田面發白、田面開細裂、表面見白根、葉色褪淡挺直,控制無效分蘗生長,促進根系發達,壯稈。對生長勢弱、灌水困難、漏水的田塊,要采取輕露。孕穗期以濕潤為主,保持田面有水層,抽穗期保持田間有淺水;灌漿期稻田干干濕濕,以增強土壤通透性,養好老稻,收獲前7天左右斷水,忌落水過早,以防早衰,影響米質和降低結實率。 病害管理 播前用浸種靈浸種防治惡苗病及干尖線蟲;秧田期重點抓好稻薊馬、稻水象甲和稻飛虱等害蟲防治及除草工作,一般用稻樂豐+吡蟲啉和毒死蜱+住保+金吡各防治害蟲一次;根據病蟲害預報及時做好大田病蟲害防治。栽后7天內用草克星+丁草胺適時進行化學除草,用殺蟲雙、吡蟲啉、稻樂豐、氧化樂果等殺蟲劑重點做好第1代和第2代二化螟、大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害蟲的防治工作;在孕穗前、始穗期及齊穗期分別用井岡霉素防治紋枯病。 化學防治 隨著種植制度的改變及氮肥用量的不斷增加,水稻稻曲病發生面積及危害程度逐漸加重,因此,加強稻曲病防治對于10優18穩產、高產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化學防治主要是在水稻破口前5至7天噴施殺菌劑。第一種為銅制劑,銅制劑在稻曲病防治應用最早的,其中DT的防效可達80%至96%,但該產品易發生藥害,使用時應掌握好藥量并注意噴施方式;第二種為抗菌素類,30%愛苗EC15至20毫升/667平方米對水稻稻曲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對水稻生長不僅無藥害,而且有顯著的促進水稻生長和防早衰的作用;微生物農藥“紋曲寧”水劑(2.5%井100億活芽孢/毫升枯草芽孢桿菌)對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平均為72.1%至83.6%;5%井岡霉素500倍液在破口前5至7天噴施,防治效果也可達80%以上。 4植物研究 2021年7月19日,一種早粳稻新品種在江西省上高縣通過測產驗收。這意味著中國雙季早粳稻實現了突破,南方地區可以在7月下旬收割粳稻,人們今后有望提前一個季度吃上新粳米。 生物成分 據測定,100克粳米,含熱能346千卡,蛋白質7.3克,碳水化合物76.3克,脂肪0.3克,膳食纖維0.9克。維生素B、B2、B3、E及礦物質、鈣、磷、鉀、鈉、鎂、鐵、鋅、硒、銅、錳等。 作用功效 1.性味歸經 粳米,味甘,性平;歸脾、胃、肺經。 2.醫學經典 《本草綱目》:“通血脈,和五臟,好顏色?!?/div> 3.中醫辨證 粳米有益氣、止煩、健脾養腎、固腸止瀉、強筋健骨、益精強志、聰耳明目的功效。 4.現代研究 粳米中的蛋白質主要是米精蛋白,氨基酸的組成比較完全,人體容易消化吸收,但賴氨酸含量較少。粳米中各種營養素含量雖不是很高,但因人們食用量大,故其也具有很高營養功效,是補充營養素的基礎食物。粳米所含的優良蛋白質可使血管保持柔軟,達到降血壓的效果。其所含的水溶性食物纖維,可將腸內的膽酸汁排出體外,能預防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食用注意與禁忌人群 (1)不可與蒼耳、馬肉同食,同食會使人引發心腹痛,發痼疾。 (2)烹煮時不可加堿。經實驗,250克粳米加0.3克堿,維生素B就會損失90%左右。 (3)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用,也不宜長期煮粥食用,以免糊化淀粉轉化成糖,加速消化系統對糖的吸收。 (4)粳米加工不宜過于精細,防止皮層、糊粉層、胚乳層所含纖維素、維生素、無機鹽損失,從而降低營養價值。 (5)煮飯時不宜用生自來水,因生自來水中的氯能降損1/3左右的維生素B1。 (6)不宜長食焦米飯和鍋巴,因焦化后的飯和鍋巴含3.4苯并芘,為多環芳香烴物質,可致癌。 (7)粳米中的賴氨酸含量偏少,如不以其他食物補充,人體內蛋白質的作用就會降低,不僅影響兒童身高發育,甚至對成人新陳代謝也會有影響。 |
網站地圖投稿手機版 京ICP備2021022687號 Powered by © 2001-2022 圓夢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