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榛子有什么好處 中醫(yī)認為:榛子可補脾胃、益氣力、明目,并對夜尿多、消渴等肺腎不足者頗有幫助。平常煲湯、煮粥、炒食均可,但榛子性溫熱,易上火,不可多吃。榛子之所以被譽為“堅果之王”,除脂肪、糖類、蛋白質豐富外,因為其胡蘿卜素、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及Ca、Fe、P等營養(yǎng)素含量在四大堅果中都占優(yōu)勢;具備人體所需的8種氨基酸,且其含量都遠超我們所鐘愛的核桃。 吃榛子有哪些禁忌 1、過敏人群忌吃 有一小部分易過敏體質的人群食用榛子后會產(chǎn)生過敏反應,如:皮膚瘙癢、長紅疹、喉頭水腫等,嚴重者甚至可能會導致呼吸困難,危及生命,這類人要忌吃榛子。 2、腹瀉患者 榛子中含有豐富的油脂,其中的脂肪含量約占總量的50.6%-63.8%,具有一定的潤滑腸道的作用,若是在腹瀉期間再食用過多的榛子,其滑腸作用增強,可能會導致腹瀉癥狀加重。 3、上火患者 榛子性質溫熱,食用后容易加重體內的燥熱之氣,而上火患者體內熱重,若是再食用過多榛子,更會加重原本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口腔潰瘍等上火癥狀,所以在上火期間應當避免食用榛子這類干果。 4、膽囊功能異常者 榛子中含有大量的脂肪,而這些脂肪需要通過膽囊分泌膽汁進行代謝,若是膽囊功能異常者食用過多榛子,不僅會加重膽囊的負擔,還有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所以建議膽囊功能異常者忌吃榛子。 5、嬰幼兒 嬰幼兒的牙齒和吞咽功能發(fā)育尚未完善,但榛子一般顆粒比較大,而且質地比較堅硬,不容易嚼碎,給寶寶吃榛子是很容易嗆住食管或者氣管而引發(fā)安全事故,所以一般建議不吃為好。 榛子,又名山板栗、尖栗或棰子,為雙子葉植物綱、樺木科、榛屬的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約1~7 m,是世界上四大干果(核桃、扁桃、榛子、腰果)之一,并有“堅果之王”的美譽。 1形態(tài)特征 灌木或小喬木,高1-7米;樹皮灰色;枝條暗灰色,無毛,小枝黃褐色,密被短柔毛兼被疏生的長柔毛,無或多少具刺狀腺體。 葉的輪廓為矩圓形或寬倒卵形,長4-13厘米, 寬2.5-10厘米,頂端凹缺或截形,中央具三角狀突尖,基部心形,有時兩側不相等,邊緣具不規(guī)則的重鋸齒,中部以上具淺裂,上面無毛,下面于幼時疏被短柔毛,以后僅沿脈疏被短柔毛,其余無毛,側脈3-5對;葉柄纖細,長1-2厘米,疏被短毛或近無毛。 雄花序單生,長約4厘米。果單生或2-6枚簇生成頭狀;果苞鐘狀,外面具細條棱,密被短柔毛兼有疏生的長柔毛,密生刺狀腺體,很少無腺體,較果長但不超過1倍,很少較果短,上部淺裂,裂片三角形,邊緣全緣,很少具疏鋸齒;序梗長約1.5厘米,密被短柔毛。 堅果近球形,長7-15毫米,無毛或僅頂端疏被長柔毛。 2生長習性 榛子耐寒,可度過-30 ℃的嚴冬;喜濕潤的氣候,年降水量 700-1200 mm的地區(qū)適宜栽種;喜光,充足的陽光利于榛子的生長發(fā)育和結果;對土壤的適應性強,在壤土、砂土、粘土及輕輕鹽堿地上均能生長;對地勢要求不高,但若海拔較低,則更利于榛子的生長。 在我國北方,海拔 750 m 以下地勢較緩的坡地、梯田和平地更適合榛子的生長,坡度過陡則不利于榛園的管理。 3分布范圍 榛子分布很廣,亞洲、歐洲及北美洲的溫帶均有榛樹分布。土耳其—世界榛子的主要生產(chǎn)國,其榛子產(chǎn)量占全球榛子總產(chǎn)量的三分之二,榛子產(chǎn)品為該國帶來高達12%外貿銷售額。榛子的主要生產(chǎn)國還有西班牙、意大利及美國。榛子在我國的種植歷史悠久,目前,全國22個地區(qū)都有榛屬植物分布,資源豐富,特別是東北、山西、內蒙古、山東以及河南等地,均分布有很大面積的榛子林。 榛屬樹種世界約有20種,學術界確認的有9種,即歐洲榛(C.Avellana)、美洲榛(C.America)、和土耳其榛(C.Colurna)等。中國原產(chǎn)榛子有9種7變種,分別為川榛、滇榛、華榛、武陵榛、維西榛、平榛、刺榛、毛榛、絨苞榛;川榛變種短柄川榛,毛榛變種短苞毛榛、腺毛毛榛,華榛變種鐘苞榛,刺榛變種藏刺榛 、平榛變種長苞榛、絨苞榛變種寬葉絨苞榛。 引進種有歐洲榛、尖榛和大果榛等,并培育了新的種間雜種—平歐雜種榛。歐洲榛的原產(chǎn)地在歐洲的地中海沿岸、亞洲的中亞和西亞,其經(jīng)濟栽種比較發(fā)達的國家包括土耳其、西班牙、意大利、美國、希臘、伊朗和前蘇聯(lián)等。 4主要價值 經(jīng)濟價值 榛子是木本糧食和木本油料樹種,綜合利用價值很高,用途較廣。我國榛子的利用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 6000 a 前的石器時代,在西安半坡村遺址中就發(fā)掘出大量榛子果殼。有關文字記載在公元前 10 世紀的《詩經(jīng)》中就已出現(xiàn)。自古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就有采集榛果食用的習慣,據(jù)古書記載:“榛子味甘,子小如栗,軍行食之當糧”。近代的應用報道更是屢見不鮮,典型的如清代遼寧開源的“御榛園”即為一例。 榛子果實口味好,營養(yǎng)豐富,其果仁含油量 47~68%,蛋白質 23%,脂肪 56~65%,淀粉 6.6%,還含有維生素 A、B、E 以及鐵、鈣等礦質元素。榛仁的營養(yǎng)成分為面包的 2 倍,豬肉的 1.5 倍,可應用于糖果點心、醫(yī)藥及香料制造業(yè)中,由榛子提取的制劑,具有消炎、防腐和擴張血管的作用,用于治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肝臟及腎臟疾患。榛仁油油色淺黃,是優(yōu)良的食用油和工業(yè)用油。油粕可作飼料、肥料。果殼、果苞、葉片含單寧,可制栲膠。 據(jù) 2000 年最新報道,在榛子樹葉、樹皮和果仁中發(fā)現(xiàn)含有抗癌物 Paclitaxel(Taxol)。目前只有在太平洋紫杉樹中發(fā)現(xiàn)含有該物質。榛子是國際貿易重要的干果之一。榛子林下生長的榛蘑,是很有營養(yǎng)價值的山珍,采集山珍和榛蘑,是山區(qū)群眾一項致富的主要來源。 醫(yī)用價值 榛子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其成分主要集中在榛子殼及榛子種 仁里。榛殼含有大量棕色素,它是一種極佳的符合綠色食品需求的天然色素,同時它還是一種生物質原料,在能源與環(huán)保領域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此外,粉粹后的榛子殼是很好的有機肥原料。榛仁含脂肪50.6%~63.8%、蛋白質16.2%~18.0%、碳水化合物16.5%、膳食纖維8.2%~9.6%。榛子雖富含油脂,但卻可降血壓血脂、保護視力、延緩衰老。它豐富的油脂也宜于其中的脂溶性維生素被人體吸收,是體弱、易饑餓、病后體虛人群的佳選。此外,榛子中還包含一種抗癌化學成分—紫杉醇,是紅豆衫醇的活躍成分,可治療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癥,是很寶貴的醫(yī)用原料。 中醫(yī)認為:榛子可補脾胃、益氣力、明目,并對夜尿多、消渴等肺腎不足者頗有幫助。平常煲湯、煮粥、炒食均可,但榛子性溫熱,易上火,不可多吃。榛子之所以被譽為“堅果之王”,除脂肪、糖類、蛋白質豐富外,因為其胡蘿卜素、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及Ca、Fe、P等營養(yǎng)素含量在四大堅果中都占優(yōu)勢;具備人體所需的8種氨基酸,且其含量都遠超我們所鐘愛的核桃。 研究結果表明,榛子除油脂外還含有生育酚、維生素A、B族維生素(B1、B2、B6、煙酸、葉酸)、和維生素C,還有天冬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亮氨酸,以及K、Ca、Na、Mg、Zn、Fe、Cu、Mn等多種礦物質,膳食纖維含量十分豐富。其中,榛子富含的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可增強精氨酸酶活性,排除血液中的氨,從而增強免疫力,防止癌變。另外還鑒別出多種有機酸和多種糖。其中蘋果酸、精氨酸和蔗糖在榛子的口感和風味特色中起了很重要作用。《開寶本草》記載: “榛仁性味甘、平, 無毒, 有調中、開胃、明目之功效”,因此,榛仁是集保健、營養(yǎng)、食療于一身的天然功能性食物資源。 主要應用 1、在食品領域,榛子既可單食也可做成榛仁巧克力、糖果、 糕點等加工食品。 2、榛子含油量54% 左右是大豆的2一3倍,是榨取食用油及多種工業(yè)用油的原料,油粨可作飼料或肥料。 3、榛子還可入藥。榛子中富含的油脂大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有效地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發(fā) 生的作用;榛子中的維生素E含量高達36%,具有延緩衰老,肪治血管硬化,潤澤肌膚的功效,榛子里包含著抗癌 化學成分紫杉醇,可以治療卵巢癌和乳腺癌 以及其他一些癌癥,可延長病人的生命期 ; 榛子中的鎂、鈣和鉀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很高,長期食用有助于調整血壓。 4、榛子的果殼又是制作果殼活性炭的原料。榛子可養(yǎng)蠶。 5繁殖栽培 選地 榛子是喜光品種,種植地要盡量選擇陽坡及半陽坡, 坡度在 5°~ 25°,土壤質地為輕壤、中壤為好,pH 值在6.0~7.5,石礫含量要在 30%以下。 種子選擇 當榛子果實成熟后,挑選堅果飽滿、結果豐盛的植株及時進行采摘,除去有蟲和不飽滿的果實。 根蘗苗的選擇 如果用根蘗苗造林,要選擇主根徑在 0.6cm,主根長度在 0.5m 以上且生長健壯的根蘗苗。 種子及根蘗苗處理 榛子種皮厚 、堅硬,種胚不易突破種皮,播種前必須進行種子催芽處理。如果秋播,先浸種 1 周,然后在室內混沙催芽 20~30d 。如果不經(jīng)過室內混濕沙催芽,秋播時間要盡量提早,于土壤結凍前 2 個月播種,即采種調制后立即播種( 9 月下旬) 為宜 。 春季播種采取越冬埋藏和變溫催芽處理,,方法是土壤結凍前,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背陰處,挖深、寬各 1.2m 的埋藏坑,長度不限 。坑底先鋪 10cm 厚濕潤河沙,然后放 1 層種子,再放 1 層 10cm 厚濕沙,如此層積一直堆至離地面 10~20cm 為止,其上覆沙與地面平,沙上再覆蓋土,堆成丘狀。坑中間豎插秫秸把或木制通氣孔 。翌春播種前 15~20d 取出種子,在向陽面攤曬在席上,每日翻倒 2~3 次 ,日曬增溫,適當澆灑溫水保濕,夜間堆起覆蓋保溫,待大部分種子裂嘴時立即播種。 為防止催芽期間種子受霉菌侵染,一般浸種后,催芽處理前,用 0.5 %~1%硫酸銅溶液浸種消毒 2~3h,或用 0.5 %高錳酸鉀溶液浸種消毒2~3h 。根段及根蘗苗造林之前用水浸泡 24h 以上,使苗根充分吸水,提高造林成活率 。 整地 整地以夏末秋初為宜, 種子直播的整地規(guī)格為50cm ×40cm×30cm,植根的整地規(guī)格以 50cm ×50cm× 40cm 為宜,如果土壤有機質及肥力較低時,伴隨整地回填土適量施農家底肥。 種植密度 根據(jù)榛子只有在光照充足 、通風良好,且土壤肥力較好的環(huán)境下才能高產(chǎn)優(yōu)質的特性,種子直播穴密度為 1.3m ×1.3m, 且每穴播 7~8 粒種子;植根穴的密度為 1.5m×1.5m ,每穴植根苗 5~7 株。 種子直播造林 種子如果不經(jīng)過催芽處理,最好在 9 月下旬播種為宜,覆土厚度為 3~5cm;種子經(jīng)過催芽處理,在4 月播種,覆土厚度為 8~10cm,稍壓實 。 植根造林 植根造林春秋季均可,春季造林在清明前后土壤化凍 30cm 時抓緊頂漿造林,秋季造林要在土壤封凍前的 10 月末至 11 月初進行,應采用兩次回填土踩實,根苗全埋基本不露土,這樣可防止冬季干冷風侵蝕,保持根苗長期在濕潤條件下,有利苗木成活。 除草松土 榛子在土壤疏松、通氣良好的條件下根系發(fā)達、萌蘗力強、生長旺盛,有利于生長 、結實,除草松土每年應進行 2~3 次 ,在 4 月末至 6 月份進行。 防蟲 應視林分的蟲害程度而進行適當?shù)仡A防,對有蟲害的林分在花期授粉后噴施農藥 1 次,以防止榛子果實食心蟲危害 。 平茬更新,促其豐產(chǎn) 2~3 年生的榛子林為盛果期,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產(chǎn)量逐年遞減,根據(jù)榛子這一特性,當 3 年生榛子結果完畢時 ,即秋末冬初進行人工平茬 。在平茬的同時進行人工墾復,促其新生側根發(fā)育生長,培育粗壯新生營養(yǎng)植株 。榛子林人工墾復應視林地狀況而靈活掌握,對于土壤板結、肥力較差、坡度較小的林地可實行全墾,土壤疏松 、坡度較大的林地也可采取穴墾 。還應視土壤肥力狀況追施農家肥以滿足植株生長需要 。 6挑選方法 榛子富含蛋白質、胡蘿卜素、維生素B1 、維生素B2、維生素E,多種氨基酸,以及鈣、磷鐵等多種微量元素。東林榛子果仁醇香,余味綿綿,有“堅果之王”的稱呼。 榛子----挑選小奧秘: 一挑個頭:大顆果實榛子生長周期長,富含更多的營養(yǎng)成分。 二挑飽滿:飽滿的榛子果實是自然成熟的,口感細嫩、香味更佳。 三挑顏色:果實的仁衣色澤黃白、仁肉白凈。 四挑外殼:榛子殼薄、無木質毛絨。 7發(fā)展狀況 國外 榛子因其優(yōu)良堅果和栽培面廣而聞名,國外許多國家十分重視榛子的育種和工作,已選育出上百個栽培品種。國外栽培的榛子主要為歐榛(Corylus avella)和大榛子(C.Maxima)的優(yōu)良栽培品種及其雜交種。這種榛子果實大、品質好、出仁率高,種仁含油率高,而且豐產(chǎn)。 在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克拉斯諾達爾地區(qū)的黑海沿岸亞熱帶地區(qū),以及摩爾多瓦、烏克蘭、北高加索進行了多年的榛子新品種選育和栽培試驗,現(xiàn)已選育出 47 個榛子品種,其 100 粒堅果平均重 216.1 g,堅果出仁率平均 48.7%,榛仁脂肪含量平均 65.5%,單株產(chǎn)量平均 7.9 g。在栽培方面,意大利的榛園采用密植、集約化管理,每公頃栽植 1245~2000 株(株行距 2.5×3.5 m),歐洲榛子堅果大,出仁率高,較豐產(chǎn),一般每公頃產(chǎn)榛子 1500~2250 kg,最高可達 5500 kg,約為我國平榛單產(chǎn)的2.5~9 倍。 國內 我國榛屬植物的自然分布很廣,資源十分豐富,已知有 22 個省區(qū)有榛屬植物分布。北達黑龍江省呼瑪縣,南到云南省安寧縣,西到西藏的聶拉木,東達吉林省的土們,據(jù)東北與內蒙古的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有榛林167萬 hm2,其中 95%是平榛,年產(chǎn)果 26000t。我國榛子一直處于野生狀態(tài),堅果較小,出仁率較低,約 33%左右,商品性狀差。在榛子的利用方面,雖然有的地方建立了墾復榛園,但大量的還是利用野生榛林,由于不進行栽培管理,致使癟仁、空粒、蟲果的比例增加,產(chǎn)量和質量都明顯下降,1980 年以前我國每年有部分榛仁出口,近年來由于榛仁質量下降,一直沒有出口。相反,國外的大果歐榛卻越來越多地涌入我國市場,使我國的榛子生產(chǎn)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 8生產(chǎn)狀況 1、國外榛子生產(chǎn)概況 歐洲榛起源于亞洲的小亞細亞、黑海沿岸及歐洲地中海沿岸,后來歐洲榛的栽培逐步深入到歐洲其他國家。歐洲榛栽培利用歷史悠久,在土耳其北部的黑海沿岸及意大利已有10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 19世紀榛子走向園藝化栽培,由于近百年來的不斷選種和育種,產(chǎn)生了許多歐洲榛優(yōu)良品種,無性繁殖后代在世界各地傳播,其栽培范圍遠遠超過了它們的自然分布區(qū)。 20世紀30年代,榛子的現(xiàn)代化栽培在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美國等歐洲榛主產(chǎn)國家興起,經(jīng)過40~70年代以及80~90 年代的發(fā)展,形成了現(xiàn)在的栽培格局。 目前,世界榛子栽培面積達80萬hm2,堅果產(chǎn)量83萬t。土耳其的面積和產(chǎn)量均占第一位77.5%,意大利占第二位9%,占世界第三位的是美國3.5%,第四位是西班牙3%, 4國榛子產(chǎn)量占到全世界總量的93%,其他國家總共只占到7%。 目前,榛子主產(chǎn)國栽培技術先進, 基本上實現(xiàn)了良種化、集約化栽培。美、意、西三國的整地、土壤管理、噴藥、 施肥、 灌水、 割草、 采收、采后處理等作業(yè)均實現(xiàn)機械化,樹體營養(yǎng)的供給通過營養(yǎng)診斷,實現(xiàn)科學施肥,堅果產(chǎn)量、品質大大提高,生產(chǎn)成本大大降低, 栽培者獲得較好的效益。榛子栽培在土耳其、 意大利、 美國等國家得到穩(wěn)步的發(fā)展。 2、我國原產(chǎn)榛子的生產(chǎn)應用 平榛、毛榛原產(chǎn)于我國, 廣泛地分布于我國的東北及內蒙古各省區(qū), 在我國長江以北的其它各省也有分布。我國人民食用榛子的歷史十分悠久。但到目前為止, 還基本沒有平榛、 毛榛的人工栽培, 人們只是采食野生的榛林堅果。由于榛林通常被作為薪炭林或作為宜 林 荒 地 進 行 改造利用, 從20 世 紀60年代以來, 我國北方的榛林資源大幅度減少, 甚至于在一些地區(qū), 靠近村屯的榛林已經(jīng)絕跡或利用價值很低。據(jù)統(tǒng)計, 我國現(xiàn)有野生榛林資源近 200萬hm2, 年堅果采集量約為3萬t。 3、我國歐洲榛的引種和利用 記載, 歐洲榛在上世紀初傳入我國, 被當時傳教士作為庭院植物栽植利用, 1948年我國開始引種歐洲榛, 廬山植物園、 北京植物園、 南京林業(yè)大學、 陜西省林業(yè)科學研究所等先后引進歐洲榛, 并在植物園中保存。1970-2000年, 遼寧省經(jīng)濟林研究所以生產(chǎn)應用為目的, 開始開展較大規(guī)模的歐洲榛的引種、選種、 馴化育種 等研究工作, 1972-1975年許萬英等人開始從意大利、 保加利亞, 阿爾巴尼亞引進歐洲榛10個品種的種 子,播種后獲得實生苗,在大連建立了歐洲榛引種園, 由于歐洲榛子在大連地區(qū)不能露地越冬, 經(jīng)實生選種、 無性繁殖后,1985-1990年部分品系南移到山東泰安、 安徽六安、 湖北宜昌進行栽培試驗, 并取得初步試驗成功, 選出3個歐洲榛新品種。1996-2000 年, 該所從意大利、美國等國引進歐洲榛優(yōu)良品種(品 系)37個, 并在河北省、 山東省建立了引種試驗園。當前, 我國引入歐洲榛的利用研究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 4、我國雜種榛栽培業(yè)的興起 我國榛子的種間雜交育種研究開始于1980年,1999年遼寧省經(jīng)濟林研究所選育出5個榛子種間雜交新品種, 平歐雜種榛新品種具有平榛、 歐洲榛雙親的優(yōu)勢, 堅果大、 產(chǎn)量高、 適應性強, 豐 產(chǎn) 性、 適應性等綜合性狀表現(xiàn)明顯優(yōu)于平榛和歐洲榛。新品種的出選為我國榛子產(chǎn)業(yè)的集約化生產(chǎn)提供了品種資源和技術保證,2000年后雜種榛的人工栽培在遼寧出現(xiàn)并日益興起。 |
網(wǎng)站地圖投稿手機版 京ICP備2021022687號 Powered by © 2001-2022 圓夢信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