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正式出伏。隨著三伏天的結束,天氣逐漸由濕熱轉向干爽,但“秋老虎”仍在,晝夜溫差加大,稍不注意就容易引發感冒、腸胃不適等問題。需要從“飲食、起居、運動”三方面注意。 出伏后,如何科學養生? 飲食、起居有什么注意事項呢? 一文了解↓ 飲食:滋陰潤燥,忌貪涼傷脾 出伏后的飲食,“貼秋膘”是繞不開的話題。隨著出伏后天氣漸涼,食欲逐漸好轉,古人這時候就會通過進補來調養身體、恢復體力,這就是“貼秋膘”。北方人愛在出伏吃點餃子,餃子長得像元寶,寓意著“補福”;南方人則更偏愛清淡的湯品,比如老鴨湯,既能祛暑又能滋陰,一舉兩得。 01 多吃潤燥食物 銀耳、百合、蓮藕等白色食物可滋陰潤肺,緩解秋燥。 梨、葡萄、山楂等酸味水果能收斂肺氣,平衡肝肺功能。 山藥、南瓜、小米等健脾養胃,預防腹瀉。 02 生冷辛辣要少吃 冰飲、刺身、冰水果易刺激腸胃,導致腹痛、腹瀉。 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加重秋燥,可能引發上火。 起居:早睡早起,注意防蚊 01 調整作息 出伏后,白天越來越短,夜晚越來越長,古人提倡“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這可是順應秋季“收斂”之氣的好方法。合理使用空調,避免冷風直吹,適時開窗通風。 02 防蚊防潮 秋季蚊蟲活躍,外出穿淺色長袖,注意驅蚊。 可在午間(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曬被褥。 運動:溫和為主,避免大汗 01 溫和的運動更適合秋季 秋季“宜收不宜散”,過度出汗會耗傷肺氣和津液。可選擇清晨或傍晚鍛煉,避開正午高溫。八段錦、太極拳、散步、瑜伽、慢跑等溫和低強度的運動更適合秋季。運動后及時補水,可飲用淡鹽水補充電解質。 02 靜心養神,避免秋郁 秋季易情緒低落,可通過深呼吸、冥想、聽音樂調節。避免過度焦慮,保持心態平和,降低“肝氣郁結”風險。 |
網站地圖投稿手機版 京ICP備2021022687號 Powered by © 2001-2022 圓夢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