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拉丁學名:Acorus tatarinowii),天南星科菖蒲屬植物。 多年生草本。根莖芳香,粗2-5毫米,外部淡褐色,節間長3-5毫米,根肉質,具多數須根,根莖上部分枝甚密,植株因而成叢生狀,分枝常被纖維狀宿存葉基。產黃河以南各省區。常見于海拔20-2600米的密林下,生長于濕地或溪旁石上。分布于亞洲,包括印度東北部、泰國北部、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幼果綠色,成熟時黃綠色或黃白色。花果期2-6月。 別稱:九節菖蒲、山菖蒲、藥菖蒲、金錢蒲、菖蒲葉、水劍草、香菖蒲 歸經:歸心經和胃經 石菖蒲有開竅、豁痰、理氣、活血、散風、祛濕的功用,石菖蒲是辛而微溫的性味,入肝經、肺經,可以治療以下疾病: 石菖蒲功效作用一覽 1、用于治療癲癇、發熱、高熱之后出現的神昏,也可以用于治療失眠健忘。 2、用于耳聾的治療,也可以用于心煩、胸悶、痛病的治療。 3、可以用于治療胃痛、腹痛,也可以用于關節腫痛、風濕痹痛的治療。 4、可以用于跌打損傷的治療,也可以用于癰疽腫毒的治療。 石菖蒲常見藥方一覽 ①治癲癇:九節菖蒲(去毛焙干),以木臼杵為細末,不可犯鐵器,用黑豮豬心以竹刀批開,砂罐煮湯送下,每日空心服二、三錢。(《醫學正傳》) ②治少小熱風癇,兼失心者:菖蒲(石上一寸九節者),宣連、車前子、生地黃、苦參、地骨皮各一兩。上為末,蜜和丸,如黍米大,每食后服十五丸,不拘早晚,以飯下。忌羊肉、血、飴糖、桃、梅果物。(《普濟方》菖蒲丸) ③治痰迷心竅:石菖蒲、生姜。共搗汁灌下。(《梅氏驗方新編》) ④治溫熱、濕溫、冬溫之邪,竄入心包,神昏譫語,或不語,舌苔焦黑,或笑或痙:連翹三錢(去心),犀角一錢,川貝母三錢(去心),鮮石菖蒲一錢。加牛黃至寶丹一顆,去蠟殼化沖。(《時病論》) ⑤治好忘:遠志、人參各四分,茯苓二兩,菖蒲一兩。上四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開心散) ⑥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悲傷不樂,忽忽喜忘。朝差暮劇,暮差朝發,狂眩:菖蒲、遠志各二兩,茯苓、人參各三兩。上四味末之,蜜丸,飲服如梧子大七丸,日三。(《千金方》定志小丸) ⑦治諸食積、氣積、血積、鼓脹之類:石菖蒲八兩(銼),斑貓四兩(去翅足,二味同炒焦黃色,揀去斑貓不用)。上用粗布袋盛起,兩人牽掣去盡貓毒屑了,卻將菖蒲為細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白湯送下。(《奇效良方》) ⑧治風冷痹,身體俱痛:菖蒲(銼)、生地黃(去土,切)、枸杞根(去心)各四兩,烏頭(炮裂,去皮臍,銼)二兩,生商陸根(去土,切)四兩,生姜(切薄片)八兩。上六味,以清酒三升漬一宿,暴干,復納酒中,以酒盡為度,暴干,搗篩為細散。每服,空心溫酒調一錢匕,日再服。(《圣濟總錄》菖蒲散) ⑨治耳聾: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去皮心)。二物合搗,篩,分作七丸,綿裹,臥即塞,夜易之。(《補缺肘后方》菖蒲根丸) ⑩治耳聾耳鳴如風水聲:菖蒲(米泔浸一宿,銼,焙)二兩,豬腎(去筋膜,細切)一對,蔥白一握(擘碎),米(淘)三合。上四味,以水三升半,(先)煮菖蒲,取汁二升半,去滓,入豬腎、蔥白、米及五味作羹,如常法空腹食。(《圣濟總錄》菖蒲羹) ⑾治中暑腹痛:石苗蒲根三至五錢。磨水頓服。(《江西草藥》) ⑿治噤口惡痢,粒米不入者:石菖蒲一兩,川黃連、甘草、五谷蟲各三錢.為末,蜜湯調送少許。(《本草匯言》) ⒀治霍亂吐瀉不止:菖蒲(切焙)、高良姜、青橘皮(去白,焙)各一兩,白術,甘草(炙)各半兩。上五味搗為粗末,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十數沸,傾出,放溫頓服。(《圣濟總錄》菖蒲飲) ⒁治赤白帶下:石菖蒲、破故紙,等分。炒為末,每服二錢,更以菖蒲浸酒調服,日一服。(《婦人良方》) ⒂治小便一日一夜數十行:-菖蒲、黃連,二物等分。治篩,酒服方寸匕。(《范汪方》) ⒃治癰腫發背:生菖蒲搗貼,若瘡干,搗末,以水調涂之。(《經驗方》) ⒄治跌打損傷:石菖蒲鮮根適量,甜酒糟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⒅治喉痹腫痛:菖蒲根搗汁,燒鐵秤錘淬酒一杯飲之。(《圣濟總錄》) ⒆治諸般亦眼,攀睛云翳:菖蒲自然汁,文武火熬作膏,日點之。(《圣濟總錄》) ⒇治陰汗濕癢:石菖蒲、蛇床子等分,為末。日搽二三次。(《濟急仙方》) 石菖蒲有哪些禁忌 石菖蒲也是有禁忌的,比如陰虛陽亢的病人,或者煩躁、多汗、吐血和滑精的病人要慎服。 |
網站地圖投稿手機版 京ICP備2021022687號 Powered by © 2001-2022 圓夢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