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態特性 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莖、枝伸長,有棱溝,被白色的糙硬毛。卷須細,不分歧,具白色柔毛。 葉柄稍粗糙,有糙硬毛,長10-16(-20)厘米;葉片寬卵狀心形,膜質,長、寬均7-20厘米,兩面甚粗糙,被糙硬毛,3-5個角或淺裂[4],裂片三角形,有齒,有時邊緣有緣毛,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彎缺半圓形,寬2-3厘米,深2-2.5厘米,有時基部向后靠合。 雌雄同株。 雄花:常數朵在葉腋簇生;花梗纖細,長0.5-1.5厘米,被微柔毛;花萼筒狹鐘狀或近圓筒狀,長8-10毫米,密被白色的長柔毛,花萼裂片鉆形,開展,與花萼筒近等長;花冠黃白色,長約2厘米,花冠裂片長圓狀披針形,急尖;雄蕊3,花絲近無,花藥長3-4毫米,藥隔伸出,長約1毫米。雌花:單生或稀簇生; 花梗粗壯,被柔毛,長1-2厘米;子房紡錘形,粗糙,有小刺狀突起。 果實長圓形或圓柱形,長10-30(-50)厘米,熟時黃綠色,表面粗糙,有具刺尖的瘤狀突起,極稀近于平滑。種子小,狹卵形,白色,無邊緣,兩端近急尖,長約5-10毫米。花果期夏季。 生長習性 溫度:黃瓜喜溫暖,不耐寒冷。生育適溫為10-32℃。一般白天25-32℃,夜間15-18℃生長最好;最適宜地溫為20-25℃,最低為15℃左右。最適宜的晝夜溫差10-15℃。黃瓜高溫35℃光合作用不良,45℃出現高溫障礙,低溫-2-0℃凍死,如果低溫煉苗可承受3℃的低溫。 光照:華北型品種對日照的長短要求不嚴格,已成為日照中性植物,其光飽和點為5.5萬勒克斯,光補償點為1500勒克斯,多數品種在8-11小時的短日照條件下,生長良好。 水分:黃瓜產量高,需水量大。適宜土壤濕度為60-90%,幼苗期水分不宜過多,土壤濕度60-70%,結果期必須供給充足的水分,土壤濕度80-90%。黃瓜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為60-90%,空氣相對濕度過大很容易發病,造成減產。 土壤:黃瓜喜濕而不耐澇、喜肥而不耐肥,宜選擇富含有機質的肥沃土壤。一般喜歡pH5.5-7.2之間的土壤,但以 pH值為6.5最好。 3種類介紹 主要變種 西南野黃瓜(變種) 與原變種的區別在于果實較小,長圓形或近球形,長5-6厘米,徑4-5厘米,外面平滑,無瘤狀突起。 產中國云南、貴州和廣西。常生于海拔700-2000米的山坡、林下、路旁及灌叢中。印度東北部、尼泊爾、緬甸、泰國也有。 品種分類 根據黃瓜的分布區域及其生態學性狀分下列類型: 南亞型 分布于南亞各地。莖葉粗大,易分枝,果實大,單果重1-5千克,果短圓筒或長圓筒形皮色淺,瘤稀,刺黑或白色。皮厚,味淡。喜濕熱,嚴格要求短日照。地方品種群很多,如錫金黃瓜、中國版納黃瓜及昭通大黃瓜等。 華南型 分布在中國長江以南及日本各地。莖葉較繁茂,耐濕、熱,為短日性植物,果實較小,瘤稀,多黑刺。嫩果綠、綠白、黃白色,味淡;熟果黃褐色,有網紋。代表品種有昆明早黃瓜、廣州二青、上海楊行、武漢青魚膽、重慶大白及日本的青長、相模半白等。 華北型 分布于中國黃河流域以北及朝鮮、日本等地。植株生長勢均中等,喜土壤濕潤、天氣晴朗的自然條件,對日照長短的反應不敏感。嫩果棍棒狀,綠色,瘤密,多白刺。熟果黃白色,無網紋。代表品種有山東新泰密刺、北京大刺瓜、唐山秋瓜、北京絲瓜青以及雜交種中農1101、津研1-7號、津雜1號、津雜2號、魯春32等。 歐美型 分布于歐洲及北美洲各地。莖葉繁茂,果實圓筒形,中等大小,瘤稀,白刺,味清淡,熟果淺黃或黃褐色,有東歐、北歐、北美等品種群。 歐美溫室黃瓜分布于英國、荷蘭。莖葉繁茂,耐低溫弱光,果面光滑,淺綠色,果長達1250px以上。有英國溫室黃瓜、荷蘭溫室黃瓜等。 小型黃瓜 分布于亞洲及歐美各地。植株較矮小,分枝性強。多花多果。代表品種有揚州長乳黃瓜等。 4分布范圍 中國各地普遍栽培;現廣泛種植于溫帶和熱帶地區。 5繁殖栽培 繁殖方式 種子 苗床準備:采用營養缽裝營養土培育砧木苗,營養土的配制比例是:肥沃園土6份、腐熟的馬糞和圈肥4份,每立方米配合土中再加入腐熟搗細的糞干或雞糞15-25公斤、過磷酸鈣0.5-1公斤、草木灰5-10公斤,充分拌勻后即可。 接穗苗用育苗盤裝營養土培育(靠接時砧木苗也可在育苗盤中培育),所用營養土為大田土和砂土各半混合,每立方米營養土加3公斤氮磷鉀復合肥。 播種:⑴播種期:嫁接方法主要是插接法和靠接法,在黃瓜適播期內,砧木(黑籽南瓜等)的播期為:靠接法較黃瓜晚播5-7天;插接法比黃瓜早播4-5天。⑵黃瓜種子催芽:選用飽滿的種子,用30℃水浸泡4小時后催芽。也可用100倍福爾馬林溶液浸泡種子10-20分鐘,洗凈后清水浸種3-4小時,然后于25-30℃條件下催芽,1天可出芽。⑶黑籽南瓜種子的處理。將種子投入70-80℃熱水中,來回傾倒,當水溫降至30℃時,搓洗掉種皮上的黏液,再于30℃溫水中浸泡10-12小時,撈出瀝凈水分,在25-30℃下催芽,1-2天可出芽。 接前管理:經催芽當70%以上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播種后覆蓋地膜。苗出土前床溫保持白天25-30℃,夜間16-20℃,地溫20-25℃。幼苗出土時,揭去床面地膜。苗出齊后在床內撒0.3厘米厚半干的細土。幼苗出土后至第1片真葉展開,白天苗床氣溫24-28℃,夜間15-17℃,地溫16-18℃。 嫁接 嫁接場所要溫暖、潮濕。嫁接方法為靠接法和插接法。嫁接前將竹簽、刀片和手等在70%的酒精中消毒后即可嫁接。 插接法:黃瓜幼苗子葉展開,砧木南瓜幼苗第1片真葉至5分硬幣大小時為嫁接適期。操作時,竹簽粗0.2-0.3厘米,先端削尖。將竹簽的先端緊貼砧木一子葉基部的內側,向另一子葉的下方斜插,插入深度為0.5厘米左右,不可穿破砧木表皮。用刀片從黃瓜子葉下約0.5厘米處入刀,在相對的兩側面切一刀,切面長0.5-0.7厘米,刀口要平滑。接穗削好后,即將竹簽從砧木中拔出,并插入接穗,插入的深度以削口與砧木插孔平為度。 靠接法:黃瓜第1片真葉開始展開,砧木南瓜子葉完全展開為嫁接適期。將砧木苗和接穗苗從育苗盤中仔細挖出,先用刀片切掉南瓜苗兩子葉間的生長點,在子葉下方與子葉著生方向垂直的一面上,呈35-40度角向下斜切一刀,深達胚軸直徑2/3處,切口長約1厘米。黃瓜苗在子葉下1厘米處,呈25-30度角向上斜切一刀,深達胚軸直徑的1/2至2/3處,切口長約1厘米。將黃瓜與南瓜的切口準確、迅速地插在一起,并用塑料夾夾牢固。嫁接后的姿勢是南瓜子葉抱著接穗黃瓜子葉。二者一上一下重疊在一起。嫁接后將嫁接苗栽入營養缽中。 嫁接后管理:邊嫁接邊將栽入苗缽的嫁接苗整齊地排入苗床中,最后扣好小拱棚,白天蓋草苫遮陽。嫁接后苗床3天內不通風,床溫白天保持25-28℃,夜間18-20℃;濕度保持90-95%。3天后視苗情(以不 萎蔫為度)短時間少量通風,以后逐漸加大通風。1周后接口愈合,即可逐漸揭去草苫,并開始大通風。床溫指標為白天20-25℃,夜間12-15℃。若床溫低于12℃應加蓋草苫。育苗期視苗情澆1-2次水。 栽培技術 露地 整地 黃瓜 黃瓜 整地、施肥腐熟的有機肥5立方米,過磷酸鈣25-30公斤或磷酸二銨10-15公斤( 過磷酸鈣5-5公斤每立方米,磷酸二銨2-3每立方米)。定植前翻耕作畦,畦寬1.2米,高15厘米以上,并地膜覆蓋。 定植 定植期的確定:在確保定植后不受凍的前提下盡早定植,承德地區一般在4月末五月初定植。溫度指標要求:最低夜溫高于5℃,0-10厘米處土壤溫度高于12℃。秋露地黃瓜采用直播的方法。 定植密度:4000-4500株/畝,大小行定植,小行距40厘米,大行距80厘米,株距25-30厘米,用暗水法定植。 管理 插架。定植后及早插架,防風抽苗,插架可采用花架或人字形架,距離根部8-10厘米左右。 綁蔓。采用“8”字方法綁蔓,防治磨傷莖蔓和莖蔓下垂。每2-3節綁一次,應在下午進行,上午莖蔓易折斷,綁蔓的松緊度應抑強扶弱,對于生長勢強的植株適當綁得緊一點,并使生長點高矮一致。 整枝與掐尖。主蔓結瓜的應去掉所有的側枝,側蔓結瓜的在結瓜后留一至兩片葉掐尖,并打掉所有的卷須。當莖超過架頭時要及時掐尖,促進下部瓜的生長,也可以采取扭尖的方法抑制上部生長。 肥水管理。及時澆水與中耕,水量多少及次數依天氣、生育期而定。緩苗水在植后5-7天澆;坐瓜前控水、中耕、蹲苗;根瓜長10-12厘米時澆催瓜水;結果期澆水每5-7天澆一次。追肥的原則是前輕后重、少量多次,催瓜肥在根瓜坐住后追施,盛瓜肥在根瓜采收后進行。提倡使用有機肥追肥。 大棚 整地 提早扣棚、烤地,定植前20-30天扣蓋棚膜,舊棚要進行消毒處理,可用磷酸三鈉或次氯酸鈉噴立柱和棚膜,也可用百菌清等煙劑進行熏蒸。化凍后及時翻耕土地并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機肥為主,高畦栽培并覆蓋地膜。 定植 在確保幼苗不受凍害的前提下盡早定植,棚內10厘米地溫大于12℃,最低夜溫不低于5℃。適度密植,每畝4000株左右,要適度淺栽。 管理 溫度管理:早春栽培的黃瓜前期主要是保溫防寒,一般緩苗期前不放風加強夜間防寒,緩苗大約需要7天左右,采取各種措施提高夜溫促進緩苗。緩苗后到根瓜坐瓜階段大約20天,要適當控制溫度,白天20-25℃,夜間12-16℃,防治徒長。盛果期要適當控溫白天25-30℃,夜間16-18℃。 肥水管理及中耕:早春栽培地溫較低,定植水要適當的小,緩苗后澆緩苗水,澆水后進行中耕,并進行蹲苗。采收根瓜后進行澆水,以后每隔5天澆水一次,澆水最好在晴天早上進行,夏季暴雨忽晴后要澆一次水。澆水后及時通風降低棚內空氣濕度。 定植至根瓜采收可追肥1-2次,結瓜盛期7-10天一次。磷酸二銨和硝酸銨交替使用,也可用沖施肥隨澆水沖施。 吊蔓及整枝:黃瓜長到5節時及時吊秧或插架,以后每2-3天繞秧或綁秧一次,并及時去除所有的側枝和卷須,瓜秧接近棚膜時掐尖或把尖扭一下。及時打掉下部的病老葉。 溫室 定植前的準備 覆蓋棚膜及棚室消毒,定植前一個月把棚膜覆蓋好,并進行棚室消毒,消毒可使用敵敵畏200毫升,加入硫磺1.5-2公斤,與鋸末混勻點燃,悶棚1-2天,可有效地殺死棚內的病蟲卵。對于根結線蟲較厲害的的棚室,還可以畝施石灰氮80公斤,充分混勻。 整地與施基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畝施充分腐熟好的有機肥10000公斤,深翻40厘米混勻。也可以連年施入發酵腐爛的碎草、麥秸、稻殼等有機物。最好的措施就是應用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既可有效提高地溫,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環境,又可減輕病害發生,改善產品品質,而且增產效果突出。 做床與覆地膜:冬季溫室栽培黃瓜應起高床,并采取滴灌或膜下暗灌的方法,床寬1.2米,高15厘米左右,并采取地膜覆蓋。也可以先定植后覆膜。 定植期的確定:冬春茬黃瓜一般在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定植。 定植方法、密度:每畝栽培3500株左右。定植苗要嚴格篩選,剔除病苗、弱苗及嫁接不合格的苗,按28-30厘米株距開好定植穴,將苗植入穴內,澆好水,然后覆地膜。 定植后的管理 前期管理:從定植到瓜條開始采收,這段時間的管理稱為前期管理,前期管理的中心是以促根控秧為主。這個時期的氣溫和光照雖已明顯降低,但還未到達最低點。要充分利用這個時期有利氣候條件,加強管理,促進根系發育,增強植株對低溫、弱光及特殊天氣的適應能力。前期管理的技術水平高低,對中后期的植株生長、抗病、耐寒能力以及產量有重要的影響。 澆好前三水:先要澆好定植水,防止土坨和周圍土壤分層,影響緩苗。在定植后10-15天,澆好緩苗水,這一水要澆足澆透,從畦中間的暗溝澆入,水位要頂到定植孔。根瓜采收后晴天上午澆第三水,也叫催瓜水。 促根控秧:定植后一周內為促進緩苗,白天25-32℃,夜間15-17℃。緩苗后要加大放風量,晴天中午最高不超過30℃,夜間15-12℃,早晨揭簾前維持在10℃即可,加大晝夜溫差,控制地上部的生長。若溫度管理偏高,植株長勢過旺,到最嚴寒的1、2月份抵御低溫寒流的能力下降,同時葉片過大,地面嚴重遮陰,也會影響地溫的升高及根系的發育。 植株吊蔓與調整:當植株長到6-7片葉后開始甩蔓時,及時拉線吊蔓。隨著莖蔓的生長,莖蔓往吊繩上纏繞,以后每2-3天一次。 中期管理:從根瓜采收至3月上旬的管理稱之為中期管理,這段時間在冬茬黃瓜生產中溫度最低,光照最弱的時候,是管理的難的時候,同時也是產量產值形成的高峰。 溫度管理:此時期溫度管理是核心,白天要盡可能延長光照時間,在不影響室內溫度的前提下草簾盡量早揭晚蓋,并實行四段變溫管理,上午8:00-13:00,溫度控制在25-32℃之間,超過32℃時開始放風。下午13:00-15:30光合能力明顯下降,溫度維持在20-30℃之間,蓋簾后室內氣溫下降平緩,前半夜溫度維持在20-15℃,后半夜12-10℃,即有利于養分輸送,又能抑制呼吸消耗。地溫應保持在15℃以上。進入2月中下旬,隨著氣溫的增高,日照時數的增長和光照強度的增加,植株制造的養分增多,夜間的溫度也應提高,前半夜22-16℃,后半夜15-12℃,有利于養分的輸送和瓜條生長。 濕度管理:由于冬季氣溫低,室內放風量小,極易形成高濕環境,發生各種病害,針對這一特點,應實行低溫、低濕的管理措施。白天空氣濕度控制在60-80%,夜間維持在85-90%之間,早晨葉片盡量不結水滴。應盡量減少澆水次數,不旱不澆水,水后要大放風,用藥時盡量選擇煙霧劑和粉塵。 追肥:隨著采瓜量的增加,及時補充養分。根據采收量和植株表現,確定追肥的品種和數量,一般在第四水開始隨水追肥,如果葉片、瓜條顏色較深,追肥以氮肥為主,磷鉀肥為輔,并注意鈣鎂和其他微量元素的補充。施用時先將肥料溶解隨水追肥。若植株顏色較淺,葉片較大,則以追磷鉀肥為主。追肥量應遵循“少吃多餐”的原則,避免一次追肥量過大。3月份以后,可結合澆水追施稀糞和沼液沼渣,但要注意必須充分腐熟發酵。 落蔓摘葉:隨著植株的生長和瓜條的陸續采收,生長點接近屋面時要采取落蔓。方法是,在落蔓的上方把拴在鐵線上的塑料繩解開,使黃瓜生長點下落至合適的高度后再重新拴好,落蔓前將下部的老葉、病葉及時摘掉,可減少養分消耗,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避免病害傳播。 加強水肥管理,延長采收期:進入4月以后,為防止植株衰老、脫肥,盡量延長采收期,此時應注意加強肥水的管理,一般5-7天澆一次水,7-10天追一次肥,并確保沖施肥的質量。若出現花打頂,呈萎縮狀時,可采取悶尖摘心,促生回頭瓜。為提高瓜條的商品率,應及時疏掉彎瓜、病瓜和多余的小瓜。采收一定要及時,不可延遲采收而影響瓜條的商品率及總產量。 特殊天氣的管理:在遇寒流、陰雪、連陰天的特殊惡劣天氣的情況下,要實施特殊的管理措施,以減少或避免災害性天氣給生產造成損失。在強寒流到來時,嚴密防寒保溫,增加紙被,草簾等覆蓋物,室內采取臨時加溫,生火爐、點燈泡等措施下雪時要及時清掃,防止棚面積雪而增加骨架負荷過重導致溫室骨架倒塌。連陰天時及早采收瓜條,減少瓜條對養分的消耗,在不明顯影響室內溫度下降的情況下,盡量揭開草簾爭取一定時間的散射光。天氣驟晴后進行葉面追肥,以迅速補充養分和增加棚內濕度,若葉片出現嚴重萎蔫時,可適當進行臨時回苫。 無公害 定植前10-15d清除上茬殘株和雜草,并進行棚室內空間和土壤消毒。冬春茬黃瓜生育期較長,施足基肥是黃瓜高產的基礎。在一般土壤肥力水平下,每667平方米撒施優質腐熟農家肥5000千克,然后深翻30-40厘米,耙細摟平。日光溫室冬春茬黃瓜為了加大行間通風透光,促進根系生長,增強光合作用,采用南北行向、大小行,壟作地膜覆蓋栽培。具體定植方法是,首先從一端距山墻40厘米處劃一條線,再按50厘米行距劃第二條線,第三條線行距為80厘米,第四條線仍按行距50厘米,構成大行距80厘米,小行距50厘米的大小行栽培。劃好線后按直線開南北向施肥溝,溝內再施農家肥5000-6000千克,刨一遍逐溝灌水,水滲下后在大行間開溝,做成80厘米寬,10-13厘米高的大壟,壟溝寬50厘米,可作為定植后生產管理的作業道。在大壟中間開個淺溝,摟平壟臺。行距開穴,向穴內澆足水,水滲下后栽苗,封好定植孔。這種先覆地膜后定植的方法,有利于提高覆膜質量,但不便于定植。[5] 采收 黃瓜適于早采,單瓜重前期100-150克,中后期150-250克,尤其根瓜必須早采,使上部的瓜和蔓同時生長。前期連陰天應當及時早采,防治植株早衰或得病。 病蟲防治 霜霉病 屬 真菌性病害,其發病部位在黃瓜中上部葉片,在田間觀察時應掌握以下要點,每日上午8時左右,看葉背面是否有水浸狀、多角形病斑、病斑上是否有灰霉層,若具備這三點可確診為 霜霉病。適宜發病環境是溫度16℃-22℃,相對濕度在83%以上。該病病菌有兩怕,即怕干燥、怕高溫。干燥時病菌3-5天自然死亡。在棚內濕度較大的情況下可以把溫度控制到45℃2小時,在噴施適當的藥劑防治,很容易的控制此病。 藥劑防治:可選用安克、普力克、滅克、霜脲錳鋅、抑快凈、金雷多米爾和阿米西達。另外,在防治霜霉病時,要注意細菌性角斑病的同時發生,可以在防治霜霉病的藥劑中,加入防治細菌性角斑病的藥劑。 灰霉病 癥狀:可為害瓜、葉片和莖蔓。為害瓜條多先侵染敗落的花,使花腐爛,長出淡灰褐色的霉層后,再進一步侵染到幼瓜,被害小瓜迅速變軟,萎縮腐爛,其上密生灰白色霉層。葉片發病多為圓形、近圓形至不規則病斑,直徑20-50毫米,病斑邊緣明顯,表面呈淺紅褐色,生有少量灰霉。莖蔓受害引起局部腐爛,嚴重時病莖折斷,整株死亡。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溫室內本病常在入冬后濕度大、放風不及時且溫度低時開始發生。溫度20℃左右,陰天光照不足,相對濕度在90%以上,結露時間長,是灰霉病發生蔓延的重要條件。若溫度高于30℃,相對濕度在90%以下,病害則停止蔓延。 藥劑防治:保護地內發病初期可選用10%的速克靈煙劑或45%百菌清煙劑,每次每畝250克,熏3-4小時。也可用50% 撲海因可濕性粉1500倍液,或2.5%適樂適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利霉康500倍液,或25%阿西米達懸浮劑1500倍液。每6-7天用藥一次,連續防治3-4次,要求藥要噴到花及幼瓜上。在始花期沾花時加入0.1%用量的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或25%適樂時可濕性粉劑200-300倍液沾花或噴花效果明顯。 白粉病 癥狀:先在下部葉片正面或背面長出小圓形白粉狀霉斑,逐漸 擴大,厚密,不久連成一片。發病后期整個葉片布滿白粉,后變灰白色,最后葉片呈黃褐色干枯。莖和葉柄上也產生與葉片類似病斑,密生白粉霉斑。在秋天,有時在病班上產生黃褐色小粒點,后變黑色。此病在葉片布滿白粉,發病初期霉層下部表皮仍保持綠色,與其它葉部病害容易區別。此病的適宜溫度條件是20-25℃,適宜相對濕度是35-45%。所以,白粉菌對溫、濕度的要求是,不冷不熱、不干不濕。幼嫩、徒長的植株易感此病。 防治方法:白粉菌對“硫”特別敏感,在定植前按每畝用硫磺粉1.8公斤加鋸末或其他助燃劑點燃熏蒸,密閉熏悶一晝夜,可殺死白粉菌,隔3天再熏悶一次,然后播種或定植。在黃瓜生長期間,硫磺粉可減量一半,時間減為一夜即可,隔5-7天再熏閃一次,效果良好。當田間發生中心病株時,要及時噴藥防治,可選用20%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達克寧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10%世高2500倍液,或2%加收米400倍液等,每隔5-7天噴一次,并農藥的交替使用。在噴藥時,不要忽略對地面的噴撒。 病毒病 癥狀:黃瓜病毒病主要危害葉和瓜。苗期、成株期均能發生。幼苗期發病子葉變黃枯萎,幼葉濃綠與淡綠相間呈花葉狀。成株期發病植株矮小,節間短而粗,葉片明顯皺縮增厚,新葉呈黃綠相間花葉,病葉嚴重時反卷,病株下部老葉逐漸枯黃。瓜條發病后停止生長,表面呈深淺綠相間的花斑。嚴重時瓜表面凹凸不平或畸形,發病重的植株,節間縮短,簇生小葉,不結瓜,導致萎縮枯死。主要靠 蚜蟲、 飛虱、田間操作傳播。在高溫、干旱、日照強的條件下發病重。缺水、缺肥、管理粗放、蚜蟲多時發病重。 防治方法:育苗時用遮陽網降溫、遮光,遠離帶病作物。移栽后立即用“天達2116”1000倍液+天達裕豐1000倍液噴霧和灌根,促苗防病。發病初期可用20%毒克星500倍液或20%病毒A500液噴霧,每7天一次。 細菌角斑病 癥狀:幼苗期子葉上產生圓形或卵圓形水浸狀病斑稍凹陷,后變褐色于枯。成株期葉片上初生針頭大小水浸狀斑點,病斑擴大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黃褐色,濕度大時,葉背面病斑上產生乳白色黏液,干后形成一層白色膜或白色粉末狀物,病斑后期質脆,易穿孔。莖、葉柄及幼瓜條上病斑水浸狀,近圓形至橢圓形,后呈淡灰色,病斑常開裂,潮濕時瓜條上病部溢出菌膿,病斑向瓜條內部擴展,沿維管束的果肉變色,一直延伸到種子,引起種子帶菌。病瓜后期腐爛,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爛、早落。土壤中的病菌通過灌水、風雨、氣流、昆蟲及農事作業在田間傳播蔓延。病菌由氣孔、傷口、水孔侵入寄主。發病的適宜溫度18一26℃,相對濕度75%以上,濕度愈大,病害愈重,暴風雨過后病害易流行。地勢低洼,排水不良,重茬,氮肥過多,鉀肥不足,種植過密的地塊,病害均較重。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噴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30% 琥膠肥酸銅(DT殺菌刑)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以上藥劑可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3-4次。銅制劑使用過多易引起藥害,一般不超過3次。噴藥須仔細周到地噴到葉片正面和背面,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根結線蟲 癥狀:主要為害根部。根受害后發育不良,側根多,并在根端部形成球形或圓錐形大小不等的瘤狀物,有時串生,初為白色、質軟,后變為褐色至暗褐色,表面有時龜裂。被害株地上部分發育不良,葉色黃,天早時萎蔫枯死,易誤認為是枯萎病株。根結線蟲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5-30℃,27℃時繁殖一代需25-30天,幼蟲在10℃時停止活動,55℃經10分鐘死亡。線蟲多在20厘米深土層內活動,以3-10厘米土層內最多。線蟲靠土壤、病苗、灌溉水、農事作業等傳播蔓延。地勢高、土壤疏松、鹽分低的條件下宜于線蟲活動,有利于發病,沙土地、重茬地發病重。在無寄主的條件下,線蟲在土中可存活1年。 防治方法:土壤消毒,種植前結合深翻畝施用石灰氮80公斤,土壤用1.8%蟲螨克乳油每平方米1-1.5毫升兌水6升消毒,或每畝用米樂爾3%顆粒劑4-6千克,拌干細土50千克撒施;生長期再用1.8%蟲螨克乳油1000-1500倍液灌根1-2次,間隔10-15天。收獲后田間徹底清除病殘株,集中燒毀或深埋可用以漚肥。另外畝施用兩噸沼渣可有效地防治根結線蟲。有條件的地方在蔬菜采收結束后可種一茬水稻效果更好。 白粉虱 白粉虱食性很雜,可危害多種蔬菜。主要以若蟲為害,集中在黃瓜葉背面吸取汁液,造成葉片褪色、變黃、萎蔫,嚴重時植株枯死。為害時還分泌密露,污染葉片,引起霉菌感染,影響植株光合作用,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防治方法:盡量避免混栽,特別是黃瓜、西紅柿、菜豆不能混栽。調整生產茬口也是有效的方法,即頭茬安排芹菜、甜椒等白粉虱為害輕的蔬菜,下茬再種黃瓜、番茄。老齡若蟲多分布于下部葉片,摘除老葉并燒毀。在溫室設置黃板可有效地防治白粉虱。用背負式機動發煙器把1%溴氰菊酯或2.5%戊菊酯(殺滅菊酯)油劑霧化成霧滴,懸浮在空氣中殺滅成蟲效果很好。可用25%噻嗪酮(撲虱靈)可濕性粉劑或用2.5%溴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 速滅殺丁)乳油2000倍液噴霧隔6-7天1次,連續防治3次。還可用煙霧劑進行熏蒸,連續2-3次。 6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黃瓜味甘,甜、性涼、苦、無毒,入脾、胃、大腸;具有除熱,利水利尿,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煩渴,咽喉腫痛,火眼,火燙傷。還有減肥功效。 黃瓜皮所含營養素豐富,應當保留生吃。但為了預防農藥殘留對人體的傷害,黃瓜應先在鹽水中泡15-20分鐘再洗凈生食。用鹽水泡黃瓜時切勿掐頭去根,要保持黃瓜的完整,以免營養素在泡的過程中從切面流失。另外,涼拌菜應現做現吃,不要做好后長時間放置,這樣也會促使維生素損失。 [6] 食物禁忌: 黃瓜、花生搭配,易引起腹瀉。 黃瓜與辣椒、 芹菜搭配,維生素c被破壞。 為黃瓜里含有一種維生素C分解酶,會破壞其他蔬菜中的維生素C。食物中維生素C含量越多,被黃瓜中的分解酶破壞的程度就越嚴重。西紅柿是典型的含維生素C豐富的蔬菜,如果二者一起食用,我們從西紅柿中攝取的維生素C,再被黃瓜中的分解酶破壞,根本就達不到補充營養的效果。另外,辣椒、菜花、苦瓜等蔬菜也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最好不要和黃瓜一起食用。 [7] 營養價值 黃瓜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胡蘿卜素、尼克酸、鈣、磷、鐵等營養成分。 功效 順發亮甲:黃瓜中的 硅可使頭發更順,指甲更亮更結實。而黃瓜中的硫還有利于刺激頭發生長。 美容護膚: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新鮮黃瓜中含有的黃瓜酶能有效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擴張皮膚的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皮膚的氧化還原作用,因此黃瓜具有美容的效果。同時,黃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能夠為皮膚提供充足的養分,有效對抗皮膚衰老。 清口氣,益腎臟:黃瓜汁對治愈牙齦疾病有益,常吃能使口氣更清新。此外黃瓜還可降低體內尿酸水平,對腎臟具有保護作用。 排毒防便秘:黃瓜含有細纖維素,這種纖維素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幫助體內宿便的排出,營養豐富的黃瓜有利于“清掃”體內垃圾,常吃有助于預防腎結石。 醒酒防中毒:黃瓜含有大量的B族維生素和電解質,可補充重要營養素,從而減輕酒后不適,緩解宿醉。另外,黃瓜中所含的 丙氨酸、精氨酸和谷胺酰胺對肝臟病人,特別是對酒精肝硬化患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可防酒精中毒。 補充維生素:黃瓜富含多種維生素,如B族維生素、 維生素C等。需要提醒的是,黃瓜連皮吃,補充維生素的效果更好。 預防糖尿病,降脂穩壓:黃瓜中的一種激素有利于胰腺分泌胰島素,可輔助治療糖尿病。黃瓜中的固醇類成分能降低膽固醇。黃瓜富含的膳食纖維、鉀和鎂有益調節血壓水平,預防高血壓。 減輕關節炎和痛風疼痛:黃瓜中的硅有助增強關節結締組織健康。黃瓜與胡蘿卜汁同食可降低尿酸,緩解關節炎和痛風疼痛。 藥用價值 【彝藥】果實用于暴發火眼,目赤腫痛,喉蛾喉腫,口舌糜爛,心熱煩渴,皮膚過敏《哀牢》。 【傣藥】內滇常:種子治高熱驚狂,腿部紅腫疼痛《傣藥志》、《滇省志》。 【哈尼藥】邁指邁西:根莖、塊根用于胸腹脹痛,月經不調,跌打損傷《哈尼藥》。 【蒙藥】烏茹格素圖-合木合:果實、瓜秧、瓜皮、根治驚風抽搐,高血壓,水腫,熱痢,咽喉腫痛,筋傷骨折《蒙藥》。 7植物文化 黃瓜傳說故事 黃瓜原名叫胡瓜,是漢朝 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 。胡瓜更名為黃瓜,始于后趙。后趙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 羯族人。他在襄國(今河北邢臺)登基做皇帝后,對自己國家的人稱呼羯族人為胡人大為惱火。石勒制定了一條法令:無論說話寫文章,一律嚴禁出現“胡”字,違者問斬個赦。 有一天,石勒在單于庭召見地方官員,當他看到襄國郡守樊坦穿著打了補丁的破衣服來見他時,很不滿意。他劈頭就問:“樊坦,你為何衣冠不整就來朝見?”樊坦慌亂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隨口答道:“這都怪胡人沒道義,把衣物都搶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襤褸來朝。”他剛說完,就意識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頭請罪;石勒見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責。等到召見后例行“御賜午膳”時,石勒又指著一盤胡瓜問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這是石勒故意在考問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石勒聽后,滿意地笑了。 黃瓜古代詩詞 黃瓜 作者:乾隆年代:清 菜盤佳品最燕京,二月嘗新豈定評。壓架綴籬偏有致,田家風景繪真情。 |
網站地圖投稿手機版 京ICP備2021022687號 Powered by © 2001-2022 圓夢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