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吃什么 “咬春”是啥?首先聲明,“咬春”咬的是白蘿卜,為啥咬的不是胡蘿卜?因為白蘿卜出現的早唄,秦漢時期的《爾雅》中就有關于白蘿卜的記載,而胡蘿卜在元朝時才進入中國。在東漢時期就有了迎春的習俗。民間習俗認為咬春之后,春天就不會犯困。其實從中醫理論來看,白蘿卜藥性辛、甘,溫。能消食,行氣化痰。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臟氣法時論里記載:“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臟腑和四季的對應關系中,春天對應肝臟,酸苦甘辛苦五味中,酸味對應肝。春天是陽氣生發的季節,酸味能收斂收澀,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春天應該少吃酸味,多吃辛味食物以生發陽氣,多吃甘味食物以防肝的功能太盛,抑制脾胃的運化。白蘿卜味辛,辛味有發散、行氣的作用,正好順應春天陽氣升發的特點。白蘿卜味甘,甘味可調和脾胃,并且白蘿卜消食,能夠幫助身體清理一個冬天活動少,吃得油膩所導致身體里的廢物堆積。所以“咬春”咬蘿卜就是中醫“天人相應”理論:春天要少食酸,多食辛甘的具體體現。 2019立春吃什么 今年立春當然要咬春 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吃春卷 春卷又名春餅、薄餅,是福州民間流行的傳統小吃,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立春節氣吃春卷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有喜迎春季、期盼豐收之意。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節氣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炒和菜 有了春餅,自然少不了和菜。所謂和菜就是用時令蔬菜,如韭黃、豆芽、香干等切成的絲,或拌或炒。拌的話就將豆芽菜用水焯熟,干粉絲煮好,用淀粉、醋、醬油勾成汁,用汁拌菜絲便成。若要炒著吃,就把肉絲、蛋皮絲、綠豆芽、豆腐干絲、粉絲、菠菜或是韭菜一同放入鍋中炒熟。講究的可加海參絲、肚絲、香菇絲、火腿絲,這樣就更好吃,也更營養。 立春的天氣變化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我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這是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調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郁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
網站地圖投稿手機版 京ICP備2021022687號 Powered by © 2001-2022 圓夢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