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功效,性味為甘平,具有攻毒殺蟲、祛風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風濕痹痛以及牙痛,本品善于祛風,既能祛風止痛,又能祛風止癢,常與桂枝、烏頭、蜈蚣等藥物配伍同用;治療癰疽、乳癰初起,以本品培黃研末內服,或煎湯外洗熱敷;治療癮診瘙癢,可與蟬蛻、白鮮皮等藥物配伍同用;治療牙痛,可單用或配伍細辛。 蜜蜂(英文名:Bee、Honey bee)是膜翅目、蜜蜂科昆蟲的統稱。 蜜蜂的地理分布取決于蜜源植物的分布,全世界均有分布,而以熱帶、亞熱帶種類較多。從春季到秋末,在植物開花季節,蜜蜂天天忙碌不息,它們完全以花為生,包括花粉及花蜜,有時釀造儲存成蜂蜜。體長8—20毫米,黃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腹部近橢圓形,體毛較胸部為少,腹末有螫針。 1形態特征 蜜蜂屬膜翅目、蜜蜂科。是一種會飛行的群居昆蟲,它們被稱為資源昆蟲。體長8~20毫米,黃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頭與胸幾乎同樣寬;腰部較胸部、腹部纖細;觸角膝狀,復眼橢圓形,口器嚼吸式,后足為攜粉足;兩對膜質翅,前翅大,后翅小,前后翅以翅鉤列連鎖;腹部近橢圓形,體毛較胸部為少,腹末有螫針。蜜蜂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蟲態。 蜜蜂是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三型蜂都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成蜂)4個發育階段。蜜蜂的4個階段在形態上均不相同。 卵:香蕉形,乳白色,卵膜略透明,稍細的一端是腹末,稍粗的一端是頭。蜂王產下的卵,稍細的一端是巢房底部,稍粗的一端朝向巢房口。卵內的胚胎經過3天發育孵化幼蟲。 幼蟲:白色蠕蟲狀。起初呈C字形,隨著蟲體的長大,蟲體伸直,頭朝向巢房。在幼蟲期由工蜂飼喂。受精卵孵化成的雌性幼蟲,如果在前3日飼喂在蜂王漿里加有蜂蜜和花粉的幼 蟲漿,它們就發育成工蜂。同樣的雌性幼蟲,如果在幼蟲期被不間斷地飼喂大量的蜂王漿,就將發育成蜂王。 工蜂幼蟲成長到6日末,由工蜂將其巢房口封上蠟蓋。封蓋巢房內的幼蟲吐絲作繭,然后化蛹。封蓋的幼蟲和蛹統稱為封蓋子,有大部分封蓋子的巢脾叫做封蓋子脾(蛹脾)。工蜂蛹的封蓋略有突出,整個封蓋子脾看起來比較平整。雄蜂蛹的封蓋凸起,而且巢房較大,兩者容易區別。工蜂幼蟲在封蓋后的 2日末化蛹。 蛹:蛹期主要是把內部器官加以改造和分化,形成成蜂的各種器官。逐漸呈現出頭、胸、腹3部分,附肢也顯露出來,顏色由乳白色逐步變深。發育成熟的蛹,脫下蛹殼,咬破巢房封蓋,羽化為成蜂。 成蜂:剛出房的蜜蜂外骨骼較軟,體表的絨毛十分柔嫩,體色較淺。不久骨骼即硬化,四翅伸直,體內各種器官逐漸發育成熟。 2生活習性 從春季到秋末,在植物開花季節,蜜蜂天天忙碌不息。冬季是蜜蜂唯一的短暫休閑時期。但是,寒冷的天氣和蜂巢內的低溫,對蜜蜂是不利的,因為蜜蜂是變溫動物,它的體溫會隨著周圍環境的溫度改變。智慧不凡的小蜜蜂想出了特殊的辦法抵御嚴寒。當巢內溫度低到13℃時,它們在蜂巢內互相靠攏,結成球形團在一起,溫度越低結團越緊,使蜂團的表面積縮小,密度增加,防止降溫過多。據測量,在最冷的時候,蜂球內溫度仍可維持在24℃左右。同時,它們還用多吃蜂蜜和加強運動來產生熱量,以提高蜂巢內的溫度。天氣寒冷時,蜂球外表溫度比球心低,此時在蜂球表面的蜜蜂向球心鉆,而球心的蜂則向外轉移,它們就這樣互相照顧,不斷地反復交換位置,渡過寒冬。在越冬結球期間它們是怎樣去取食存放在蜂房中的蜜糖的呢?聰明的小蜜蜂自有妙法。它們不需解散球體,各自爬出取食,而是通過互相傳遞的辦法得到食料。這樣可保持球體內的溫度不變或少變,以利于安全越冬。養蜂者用人為辦法生產蜂王漿,實際上就是用人工制造一些王臺,放入蜂箱內,供蜂王產卵,待小幼蟲孵出,工蜂們用蜂王漿飼喂時,養蜂人即將蜂王漿取出,這技術其實是騙術,可見就連聰明的小蜜蜂也有受騙的時候。 蜜蜂的飛翔時速為20-40千米,高度1千米以內,有效活動范圍在離巢2.5千米以內。所有的蜜蜂都以花粉和花蜜為食,采集花蜜是一項十分辛苦的工作,蜜蜂采訪1100-1446朵花才能獲得1蜜囊花蜜,在流蜜期間1只蜜蜂平均日采集10次,每次載蜜量平均為其體重的一半,一生只能為人類提供0.6克蜂蜜。蜜蜂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變化過程。一般雄性出現比雌性早,壽命短,不承擔筑巢、貯存蜂糧和撫育后代的任務。雌蜂營巢、采集花粉和花蜜,并貯存于巢室內,壽命比雄性長。 花蜜被蜜蜂吸進蜜囊的同時即混入了上顎腺的分泌物~轉化酶,蔗糖的轉化就從此開始,經反復釀制蜜汁并不停的扇風來蒸發水份,加速轉化和濃縮直至蜂蜜完全成熟為止。根據種類的不同,工蜂的數量一般在12只到50000多只的范圍內,它們收集花蜜和花粉,如果是蜜蜂,還會將花蜜和花粉傳送到特定的地方,這要通過跳特殊而嚴格的舞蹈而獲得。他們的職責包括釀蜜,做蠟狀蜂房的巢室,這些都是為食物存儲和幼蟲居住,還有照顧蜜蜂和蜂王,守護蜂巢。蜜蜂是一個多年生群體,將會不斷地有新蜂王被撫養起來,老蜂王然后和一群工蜂離開蜂房到別的地方重建一個家。 蜜蜂完全以花為生,包括花粉及花蜜,有時釀造儲存成蜂蜜。毫無疑問的是,蜜蜂在采花粉時亦同時對它授粉,當蜜蜂在花間采花粉時,會掉落一些花粉到花上。這些掉落的花粉關系重大,因它常造成植物的異花傳粉。蜜蜂身為傳粉者的實際價值比其制造蜂蜜和蜂蠟的價值更大。 食性 多食性:即在不同科的植物上或從一定顏色的花上(不限植物種類)采食花粉和花蜜,如意蜂和中蜂。 寡食性:即自近緣科、屬的植物花上采食,如苜蓿準蜂。 單食性:即僅自某一種植物或近緣種上采食,如矢車菊花地蜂。蜜蜂各種類采訪的花朵與口器的長短有密切關系:例如隧蜂科、地蜂科、分舌蜂科等口器較短的種類采訪薔薇科、十字花科、傘形科、毛茛科開放的花朵;而切葉蜂科、條蜂科和蜜蜂科的種類由于口器較長,則采訪豆科、唇形科等具深花管的花朵。 寄生性:雌蜂不筑巢,在寄主的巢內產卵。幼齡幼蟲一般具有大的 頭和上顎,用以破壞寄主的卵或幼齡幼蟲。 筑巢 蜜蜂的筑巢本能復雜,筑巢地點、時間和巢的結構多樣。筑巢時間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根據筑巢的地點和巢的質地,可分為以下幾類: 營社會性生活的種類以自身分泌的蠟作脾,如蜜蜂屬、無刺蜂屬、麥蜂屬等。巢室為六角形。在土中筑巢的種類最多,巢室內部涂以蠟和唾液的混合物,以保持巢室內的濕度。 利用植物組織筑巢的更為多樣,例如切葉蜂屬可把植物葉片卷成筒狀成為巢室,置放于自然空洞中;黃斑蜂屬利用植物茸毛在莖上作成疣狀的巢;蘆蜂屬和葉舌蜂屬在枯死的植物莖干內筑巢;熊蜂屬的一些種類在樹林的枯枝落葉下營巢;木蜂屬在木材中鉆孔為巢等等。 其他如石蜂屬利用唾液將小砂石粘連成巢,壁蜂屬在蛞蝓殼內筑巢等等。 發聲 工蜂飛翔是胸腔中的中胸縱長肌和中胸垂直肌及其附著在中胸背板、中胸腹板、第二懸骨共同劇速振動產生的, 工蜂發聲是它們共同振動的結果, 蜜蜂沒有專門的發聲器官。 社會性 蜜蜂過群居生活,蜜蜂群體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Drone)三種類型,且有一只蜂后(有些例外情形有兩只蜂后),1萬到15萬工蜂,500到1500只雄蜂。蜜蜂為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白天采蜜、晚上釀蜜,同時替果樹完成授粉任務,為農作物授粉的重要媒介。 雌蜂和雄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態、生理和勞動分工方面均有區別。雌性個體較大,專營產卵生殖,雄性比雌性小,專司交配,交配后即死亡;工蜂個體較小,是生殖器發育不全的雌蜂,專司筑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蟲、清理巢室和調節巢濕等。意蜂和中蜂都是社會性種類。此外還有熊蜂屬、熱帶無刺蜂屬、麥蜂屬等。 在蜜蜂社會里,它們仍然過著一種母系氏族生活。在它們這個群體大家族的成員中,有一個蜂王(蜂后),它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負責產卵繁殖后代,同時“統治”這個大家族。蜂王雖然經過交配,但不是所產的卵都受了精。它可以根據群體大家族的需要,產下受精卵工蜂喂以花粉、蜜蜂21天后發育成雌蜂(沒有生殖能力的工蜂);也可以產下未受精卵,24天后發育成雄蜂。當這個群體大家族成員繁衍太多而造成擁擠時,就要分群。分群的過程是這樣的:由工蜂制造特殊的蜂房——王臺,蜂王在王臺內產下受精卵;小幼蟲孵出后,工蜂給以特殊待遇,用它們體內制造的高營養的蜂王漿飼喂,16天后這個小幼蟲發育為成蟲時,就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老蜂王即率領一部分工蜂飛去另成立新群。中華蜜蜂Apis cerana Fabr.和意大利蜜蜂A. mellifera L.都是普遍飼養的益蟲,在飼養過程中,新蜂王出世后就要人工替它分群,否則會有一個蜂王帶領一批工蜂離開蜂巢飛走而損失蜂群的生產力。 內部分工 1.蜂王 蜂王的任務是產卵,分泌的蜂王物質激素可以抑制工蜂的卵巢發育,并且影響蜂巢內的工蜂的行為。蜂王是由工蜂建造王臺用受精卵培育而成的。工蜂對蜂王胎里的受精卵特別照顧,一直到幼蟲化蛹以前始終飼喂蜂王漿,使蜂王幼蟲浸潤在王漿上面。蜂王漿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生物激素,對蜂王幼蟲的生長發育,特別是對雌性生殖器官的發育起重要的促進作用。隨著蜂王幼蟲的生長,工蜂把臺基加高,最后封蓋。 蜂王在巢室內產卵,幼蟲在巢室中生活,經營社會性生活的幼蟲由工蜂喂食,經營獨棲性生活的幼蟲取食雌蜂貯存于巢室內的蜂糧,待蜂糧吃盡,幼蟲成熟化蛹,羽化時破繭而出。家養蜜蜂一年繁育若干代,野生蜜蜂一年繁育1~3代不等。以老熟幼蟲、蛹或成蟲越冬。蜂王一次交配后可以終身產卵,如果蜂王經行二、三次交配的話,則蜂王壽命會變短。 羽化出房的新蜂王身體柔嫩,由工蜂給它梳理身上的絨毛,交配成功的處女王不久便開始產卵。處女蜂王交尾后除了分蜂以外,一般不再出巢。蜂王體型細長而穩重,它的壽命一般在三至五年,最長的可活八九年。在春天和花期前后產卵量最高。 2.雄蜂 雄蜂的職責是和蜂后繁殖后代。雄蜂一生只有一次與蜂王的交配,交配結束后幾分鐘內死亡。雄蜂數目很多,在一群體內可能近千個。雄蜂的唯一職責是與蜂王交配,交配時蜂王從巢中飛出,全群中的雄蜂隨后追逐,此舉稱為婚飛。蜂王的婚飛擇偶是通過飛行比賽進行的,只有獲勝的一個才能成為配偶。交配后雄蜂的生殖器脫落在蜂王的生殖器中,此時這只雄蜂也就完成了它一生的使命而死亡。那些沒能與蜂王交配的雄蜂回巢后,只知吃喝,不會采蜜,成了蜂群中多余的“懶漢”。但是,這些雄蜂在蜂巢中會不斷扇動翅膀,無意中也維持了蜂巢中的溫度。但是日子久了,眾工蜂就會將它們驅逐出境。養蜂人也不愿意在蜂群內保留過多的雄蜂而消耗蜂蜜,因而對它們進行人工淘汰。由此看來,工蜂在這個群體中數量最多。養蜂者對一個蜂群中保持的工蜂多少,因不同季節而異,一般為2萬~5萬個工蜂。工蜂是最勤勞的,兒歌唱的“小蜜蜂,整天忙,采花蜜,釀蜜糖”,僅是指工蜂說的。除采粉、釀蜜外,筑巢、飼喂幼蟲、清潔環境、保衛蜂群等;也都是工蜂的任務。 雄蜂不參加釀造和采集生產,個體比工蜂大些。雄蜂是由未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在較大雄蜂房里發育,工蜂對它的哺育也較好。整個發育過程。雄蜂幼蟲的食量要比工蜂幼蟲大一、二倍。雄蜂生殖系統的發育需要較長的時間,羽化出房后還要經過八至十四天左右才能達到性成熟。雄蜂性成熟時,其精巢內的精小管有大量的精子成熟,并逐步地排到貯精囊中,一般一個雄蜂的貯精囊中的精液量為1.5—2.0μL(微升)。每微升精液平均有精子七百五十萬個。精子的數量和活力對蜂群后代的遺傳性狀和發育具有直接影響。因此,選育優質遺傳后代的種群做父本與選擇優質蜂王同等重要。 雄蜂通常壽命不長,不采花粉,亦不負責喂養幼蜂。工蜂負責所有筑巢及貯存食物的工作,而且通常有特殊的結構組織以便于攜帶花粉。大部分蜜蜂采多種花的花粉,不過,有些蜂只采某些科的花的花粉,有的只采某種顏色花的花粉,還有一些蜂只采一些有親緣關系的花粉。蜜蜂的口部是花粉采集和攜帶的器具,似乎能適應各種不同種類的花。 3.工蜂 工蜂是一種缺乏生殖能力的雌性蜜蜂,在蜂群的雌性蜜蜂中,僅有蜂后擁有生殖能力。但有研究發現一些工蜂通過繁殖來延長自己的生命欺騙蜂王。多數的雌蜂在幼蟲時期,僅有最初幾天可食用蜂王漿,之后改喂食一般的蜂蜜,因而無法完成生殖能力的發育,最后便會成為工蜂;若能持續食用蜂王漿,最后將成為蜂后(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蜂王)。在同一蜂巢中的工蜂,因年齡的不同,可以分為三個生理上不同的工蜂群——保育蜂、筑巢蜂和采蜜蜂。工蜂蜇人后,其螫針連同腸臟留在人體皮膚中,故其很快就會死亡。 工蜂的任務主要是采集食物、哺育幼蟲、泌蠟造脾、泌漿清巢、建造蜂巢、保巢攻敵等工作。蜂巢內的各種工作基本上是工蜂們干的;工蜂與蜂王一樣也是由受精卵發育成的。哺育工蜂對它們的照料不如對蜂王幼蟲那樣周到,僅在孵化后的頭三天內飼喂蜂王漿,而自第四天起就只飼喂蜜粉混合飼料。因為這種飼料的營養不如蜂王漿高,而且缺乏促進卵巢發育的生物激素。因此,工蜂的生殖器官發育受到抑制,直到羽化為成蜂,其卵巢內僅有數條卵巢管,失去了正常的生殖機能。所以,她們是發育不完全的雌性蜂。 工蜂的壽命一般是三十至六十天。在北方的越冬期,工蜂較少活動,并且沒有參加哺育幼蟲的越冬蜂可以活到五至六個月。每群的工蜂量決定了蜂群的興盛。 4.影響分工的原因 影響工蜂勞動分工的因素相當復雜,主要包括:工蜂的日齡、保幼激素(JH)濃度、遺傳基因、遺傳一環境互作和蜂王上顎腺信息素(凹)等。工蜂的哺育及發育日齡是影響工蜂勞動分工的最主要因素;工蜂的遺傳基因影響勞動分工而非影響日齡行為多態性,并決定尸體清理行為的可塑性;遺傳一環境互作影響工蜂的防衛行為:0.MP影響采集蜂的個體發育和保幼激素濃度。 3物種介紹 現階段,蜜蜂科可分為三個亞科:木蜂亞科Xylocopinae、艷斑蜂亞科Nomadinae和蜜蜂亞科Apinae。其中木蜂亞科的3個族:木蜂族xyloeopini、小蘆蜂族Allodapini和蘆蜂族Ceratinini;蜜蜂亞科的六個族:條蜂族Ahntophorini、長須蜂族Eueerini、櫛距蜂族Ctenopleetrini、蜜蜂族Apini、麥蜂族Meliponini和熊蜂族Bombini等在中國均有分布。 4分布范圍 蜜蜂類的地理分布取決于蜜源植物的分布"全世界均有分布,而以熱帶、亞熱帶種類較多。不同亞科或屬的分布有一定局限性,例如熊蜂以北溫帶為主,可延伸到北極地區,而在熱帶地區則無分布一記錄。木蜂族的突眼木蜂亞屬只分布于中亞:無刺蜂屬則分布于熱帶。 5繁殖飼養 處女蜂王(雌性)與雄蜂交配后便將精子保存體內數年.蜂王可以自由選產受精卵或未受精卵。蜂王在雄蜂房里產未受精卵發育成雄蜂(孤雌生殖)。蜂王在工蜂房和蜂王房里產受精卵發育成工蜂和蜂王。 所有蜜蜂幼蟲頭3天喂蜂王漿,工蜂和雄蜂幼蟲3天后喂蜂蜜和花粉.只有蜂王房里的幼蟲始終喂蜂王漿發育完全成為蜂王。 生物的性別并不一定都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在蜜蜂和螞蟻中,性別決定于染色體的數目(或染色體的組數),而不是性染色體。蜜蜂和螞蟻體內沒有性染色體。蜂王和工蜂都是雌性,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每個體細胞中含有32條染色體,兩個染色體組,是二倍體;雄蜂個體在群體中的數目很少,是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而來的,體細胞中含有16條染色體,一個染色體組,是單倍體。 蜜蜂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組成,其中蜂王和工蜂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而來的。蜂王和工蜂是二倍體(2n=32),雄蜂是單倍體(n=16)。單倍體雄蜂是怎樣產生精子的呢?雄蜂在產生精子的過程中,它的精母細胞進行的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減數分裂。減數第1次分裂中,染色體數目并沒有變化,只是細胞質分成大小不等的兩部分。大的那部分含有完整的細胞核,小的那部分只是一團細胞質,一段時間后將退化消失。減數第2次分裂,則是1次普通的有絲分裂:在含有細胞核的那團細胞質中,染色單體相互分開,而細胞質則進行不均等分裂,含細胞質多的那部分(含16條染色體)進一步發育成精子,含細胞質少的那部分(也含16條染色體)則逐步退化。雄蜂的1個精母細胞,通過這種減數分裂,只產生1個精子,精母細胞和精子都是單倍體細胞。這種特殊的減數分裂稱為“假減數分裂”。 6動物保護 隨著中國引入意大利等外來蜂種數量的增加,使得中華蜜蜂的分布區域越來越小,逐年萎縮。尤其是在一些平原、丘陵和低海拔地區,中華蜜蜂基本上或者完全被外來蜂所取代。據 《北京科技報》報道,僅北京地區中華蜜蜂的數量就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4萬多群,減少到了本世紀初的不足40群,已經到了瀕危的程度。可怕的是,中華蜜蜂一旦完全滅絕,會影響所有與之有關的植物共生生態系統的變化。飼養中華蜜蜂普遍遇到的問題是,蜂王交尾難,蜂群失王頻繁,種群下降明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中華蜜蜂種群生存與繁衍的危機呢?國內不少學者進行了敏銳而艱辛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進展。 瀕危原因 造成危機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同蜂種間的性干擾、外來蜂(意大利蜜蜂)的入侵、蜜蜂天敵危害、不利的環境因素、病蟲害的侵襲、采集競爭等方面。 蜜蜂是授粉昆蟲的一種,在傳授花粉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世界上76%的糧食作物和84%的植物依靠它們傳授花粉。蜜蜂數量的減少,意味著糧食作物、水果、堅果和鮮花的產量將隨之下降。據2008年一位科學家研究,所有的授粉昆蟲對食用作物產生的價值(不包括牲畜飼料)每年約為1530億歐元。野生授粉昆蟲的持續減少和培養的困難使得谷物的生長越來越依賴于蜜蜂的授粉。英國在1950年~1980年和1980年~2005年的數據都顯示:在蜜蜂減少的同時,很多植物也相應存在平行的減少趨勢,也就是說,蜜蜂的減少和植物的減少是正相關的。盡管這些事情發生的原因和結果尚沒有確切的結論,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蜜蜂和相關植物的滅絕可能存在某種聯系。 保護措施 建立封閉的中華蜜蜂保護區:另據《北京科技報》報道,北京某地政府已與村民共同討論中蜂保護措施,最后大家達成共識,將意大利蜂群遷出距離中蜂飼養地5公里以外的地方,并在當地建立起了一個相對封閉的中華蜜蜂保護區。這項措施無疑是行之有效的,很有推廣的必要和價值。 |
網站地圖投稿手機版 京ICP備2021022687號 Powered by © 2001-2022 圓夢信息網